第892章 编户齐民(2/2)
曹睿目光注视着这个略显文弱、又怯生生的年轻学子,点头:“可。”
杜预起身行礼后,朗声答道:“启禀陛下,学生以为方才二人所答皆对。但对于朝廷来说,所谓‘入中国’三字,则是编户齐民之意。”
“若蛮夷之人得以编户齐民,即为大魏百姓。若大魏百姓逃亡隐匿,自绝于圣朝,即与蛮夷无异。”
曹睿笑了一笑:“你唤作杜预是吧?杜务伯之子?”
“学生正是。”杜恕拱手应道。
曹睿道:“若是按你适才所说,大魏若是对蛮夷编户齐民,哪些应当编入,哪些不应编入?”
此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杜预的身上,这般压力使得杜预紧张到双手微微颤抖起来,额上也沁出了几滴汗珠。
这种电光火石之间,容不得杜预多想。杜预只是停顿了几瞬,就拱手应道:
“回禀陛下,学生以为当按郡县来论!如雍、凉、秦三州之羌人居于大魏郡县之中,已被纳入编户齐民之列。江南扬州、江州之山越,湘州之五溪蛮等,亦居于大魏郡县之中,皆应编户齐民!”
“至于居于郡县边界之外的蛮夷,如幽并以北之乌桓、鲜卑等部,则不应纳入此列。”
曹睿笑着与王雄对视了一眼,而后又看向杜预:“杜预,郡县边界乃是人为分划,这世上本无边界。南匈奴诸部居于并州已经百年,乌桓、鲜卑诸部横跨边境内外,不甚清晰,那你又该如何界定?”
杜预已经紧张到汗湿后背的程度了,犹豫了许久,还是躬身一礼:“禀陛下,学生不知。”
“无妨,”曹睿却没有半点放过杜预的意思:“方才你们三人说的都是前半句‘蛮夷入中国则中国之’,若大魏百姓前往他处,不在大魏国境之内,又当如何论断?”
这个问题并不超纲,杜预只是想了几瞬,便出声应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无论大魏百姓前往何处,都应归属大魏管辖。”
曹睿又追问一句:“若是彼处没有大魏官署呢?”
杜预道:“那就在彼处建立官署即可。”
“好。”曹睿笑着点头,拍了拍手,而后示意杜预坐下,对着集贤堂中的所有人说道:“朕今日前来太学,听到诸位学子议论国事,无论观点如何、角度如何,都是为了大魏考虑的忠言、诚言,朕心甚慰。”
“朕现在准备返回北宫,学子们的议论继续。自今日起,太学中的每次议论都需集结成册,朕会亲自阅览。”
说罢,曹睿对着众人点了点头,而后转身朝着集贤堂外走去。
郑称见得此状,连忙对着一众学子示意,众人齐齐下拜,齐声高呼:“恭送陛下!”
车驾缓缓离开太学,返回北宫。
翌日清早,北宫书房内。
不大的书房内已经挤了十余人。其中包括四名侍中兼阁臣裴潜、王肃、王雄、崔林,有尚书台右仆射卫臻、左仆射黄权、民部尚书李严、兵部尚书王凌、吏部尚书秦朗,还有枢密使刘晔和副使徐庶,列席的扬州刺史蒋济,以及两名坐在角落里记录议事的散骑侍郎李熹和诸葛绪。
众人与两侧的座椅上正襟危坐,等待着皇帝的到来。
对于这些官员来说,他们只知晓昨日皇帝前往太学巡视,却并不知晓太学内发生了什么。
而蒋济见得这般架式,内心中却在猜测是不是会与昨日太学中诸学子议论的华夷之辩有关。(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