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女君(2/2)
若算上豪强隱藏的户口,估计也只在六千万左右。
总的来说,
对比起大汉朝占据的辽阔土地,还是有些“地广人稀”的。
因此,
邓绥思来想去,觉得如今大汉的问题,並不在於人多地少,百姓必须为人佃农部曲,才能维持生计。
而是在於能不能让百姓享有一处能安心耕耘的土地。
外面垦荒自然美妙,
但时不时遭遇一波劫匪,一波查抄非法產业的朝廷官吏,以及素来便有的,偽装成劫匪掠夺路人財產的地方土豪……
这实在让普通百姓难以接受。
偏偏,
这样的情况还是盛世之景,
若遇到兵灾之年,无法祈求到一方庇护,那百姓的日子,也不会比西海的同胞们好到哪里去。
那些豪强之所以能够逼迫平民成为自己的部曲,那比起后世佃户还要卑微的存在,便有著这样的缘故。
离开我的庄园,
那下场多半不会美妙。
今汉的野外,
大一统下的严格管理,
可不允许百姓像先秦时的野人那样,快乐的生活在郊野之地自给自足。
赋税、徭役……
孱弱的百姓挣脱不了,只能忍受著上位者层层累加到自己肩上的重担。
这是各地豪强会有意放纵天灾蔓延,製造大量流民的原因。
原本被朝廷登籍造册的百姓流动起来,除了向著附近的庄园匯聚,还能去哪里呢?
开荒也是需要成本的,
灾民连活下去都是个问题,又谈何垦荒呢?
一定程度上,
豪强们用这样的方式,將一地百姓,与自己紧紧绑在了一起。
这也是他们有胆量对著邓太后发起衝击,乃至於生出废立天子想法的原因。
邓绥带入他们位置想了很久,也觉得著实棘手,明白为何先帝那般聪慧,却还要选择暂时忍让,徐徐图之。
根深蒂固,
是真的根深蒂固。
於是,
思索许久的邓太后,便打算推动江南的开发——
在明帝派王景修好黄河后,今汉的许多人口,都聚集在关东的广大平原上。
论说富饶繁华,也只有蜀中、关中之地可以相较一二。
至於江南,水热也只弱於新夏、中南那边。
长江的脾气虽比黄河要稳定许多,但下手杀害两岸的孩子之时,也从未有过手软。
夏季的暴雨一落下,
长江的水流一涨起,
无数百姓都要去水下咕嚕咕嚕当鮫人。
是以江南的开发,如今都称不上发达。
当今天下又不是先秦,
楚国人只能窝在楚地,
也不像新夏,跑到哪里都是爆热大雨,
百姓能居住更加富饶安稳的中原,为什么又要去江南地受苦呢?
要知道,
那来自戎洲的梁国使臣访问中央之国时,就有曾南下欣赏风景,却被江南暑热给晒晕过去的经歷!
而这样的情况对邓太后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江南广大,
有些地方开发不利,有些地方却是可以的,並且因其后发,还未曾养育出中原那样势力雄壮,目无王法的强大世家。
比如荆州,比如扬州。
邓绥有意將受灾之民迁往这些地方,既加强对江南的控制,也通过拆解百姓与土豪间的关係,从而更好的打击后者。
张衡因此知道自己身负何等重任。
地方灾祸如此之多,
江南若能成为千万百姓安居之所,那所造下的福泽,也不知道会有多少。
他很乐意去试一试,去同江南的天地进行一番爭斗。
只是,
当张衡跨过淮水,到达长江以北,较为邻近海边的土地时,
他高涨的雄心便被骤然而来的狂风骤雨给吹的低矮了些。
旁边引路的人就说,“这些年从海上吹来的风水总是如此猛烈,比往常要超出许多。”
“好在鬼神和祖宗庇佑,又有高德道长们提醒,大祸到来之前,许多人都能提前躲到高处去,保住性命。”
“朝廷之后也会下令,减免赋税徭役,並派人租借耕牛农具,重新耕耘田地……不然这日子早就过不下去了!”
张衡说道,“我听说海上吹来的风雨,跟太阳的炎热脱不开关係。”
“如果可以解明二者间的关係,对之进行预测,应该能更好的缓解灾情,造福百姓吧?”
对方笑著回道,“能预测自然是好的,朝廷的话终归还是信的人多些。”
高德道长也不是到处都有,每年总有些地方,要么没能及时得到警示,要么便是得到了也不信从,
一场暴雨之后,村子就散了,人也没剩下几个。
对於后者,道长们也没有办法。
他们哪来的身份逼迫一地之人迁移呢?
也只有朝廷官员能这样做罢了。
嗯,
这样一看,
大汉朝的信义还没有像燕国那样崩溃,上下之间还有著和睦。
类似的事情若放在燕国,
甘棠宫的公文才发下去,地方百姓的质疑排斥就跟著来了。
有些人不说话,也並非因为信任甘棠宫。
只是心灰意冷,连公文都懒得搭理,也懒得再去浪费自己的感情了。
张衡没有回话,只看著屋檐之外连成一线,重重砸落於地的雨水,心中估算著江南水利应该如何修建,才能更好更快的舒缓这样的大雨。
就这样,
大汉继续踩著时间前行。
张衡在江南晒得越来越黑,就连口味也慢慢变成了当地人的模样,
坐镇洛阳的邓绥一边同臣子爭斗,一边处理著繁杂的政务。
在一次察觉到自己的饮食中有毒物的影子后,邓绥又一次清理了宫廷,並將先帝下放给宦官的权力收回。
她没有大肆启用邓氏的外戚,臣子中不服女君治理的也有不少,如今宦官也不能信任了,
肩上的担子便愈发沉重,压的她逐渐失去了年轻的色彩,变得暗淡起来。
她还没有到老的年纪,但心中却疲惫的不行了。
可皇帝还不够成熟,
一些棘手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她不能放鬆下去,不能让今汉四任先帝所缔造的大好局面,因此而败坏。
“等社稷再安稳些,再还政给天子吧。”
邓绥看著面前新呈上来的,有关地方灾情的奏疏,缓缓嘆了口气。
但这样的好意对逐渐成长起来的天子来说,却不能接受。
“太后如此嗜权,朕纵有驰骋之心,也只能困於一隅,仰其鼻息!”
宫殿之中,皇帝刘祜对著自己的乳母王氏,发出这样的悲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