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人口(2/2)
听说国內的那些矿场、工厂都在扩张產业,正缺这样的读书人去管著。
那前途,可比守著几百亩地亮堂多了。
邻村老赵家儿子毕业才两年,就修了一栋漂亮的砖瓦房,看著让人眼红得紧。
至於拿的工餉嘛,听说,每月至少都有十块钱。
十块钱啊,够他攒大半年的!
嘖嘖,莫小山就算不能將其收入全部反哺家里,但多少每个月能支应两三块钱吧。
这好日子不就是马上来了嘛!
回家的路上,他看到村里的学校正在进行扩建,说是在原有的小学堂基础上增加中学堂,以供周边六七个村的孩子入读。
以后,附近的孩子们就不必跑到乡里去上学了。
虽然,这中学堂不再免费就读,但收的学费好像並不多,若是家里条件稍好一点,还是能供一两个孩子就读的。
李二狗暗下决心,至少要將自己生的两个儿子供出个名堂。
正走著,迎面碰上了乡里的官媒婆孙嫂子,刚刚撮合了一对乡人,手里掂著谢礼,脸上笑开了。
“二狗兄弟,孩子怎么样?都还好吧?家里大妮、二丫也快到时候了吧?”孙嫂子热情地招呼道:“要不要嫂子帮著留意好人家?现在官府鼓励早婚早育,女孩子十五就能下定嫁人了,你可是能得不少聘礼!”
李二狗訕訕地笑了笑:“还小,还小!不著急的。”
手心却有些发潮,想起大妮才十三,还是个见生人就躲的丫头。
他心里其实有点矛盾。
官府两年前確实降低了婚龄,男性从十八降低至十七、女性从十七降低至十六,父母媒妁一撮合就能成家。
同时,为了解决国內数量眾多的单身汉问题,政府层面还设立了“官媒”机构,每年从大明、朝鲜甚至日本专门“招募”不少女子,给本地未婚男子解决婚姻问题。
始兴港码头那边常有远道而来的女子下船,怯生生的眼神。
他也知道早婚早育、多子多福是朝廷的国策,但看著自己才十几岁的大妮、二丫,总觉得还是孩子,捨不得她们太早嫁人。
这二丫,昨天还缠著他要人吃呢。
不过,他也知道,女娃大了,迟早是要出门子的。
春娘夜里常嘆气,说女儿家就像蒲公英,风一吹就散了。
孙嫂子这话,也突然提醒了他,家里的孩子一个个长大,未来的婚嫁又是一大笔开销。
上次参加邻村婚礼,光是聘礼就见了四担。
回到家里,已是晌午。
春娘已经做好了饭,一大家子围坐在院子里的小木桌旁。
饭菜简单,一大盆糙米饭,一锅燉豆角,几块咸鱼干,还有一碟咸菜。
但孩子们吃得甚是香甜,呼嚕嚕声不断。
老七还吃得满脸饭粒,引得鸡群在桌下转悠。
“回来啦?”春娘抬头看到他,脸上带著一丝倦容,但眼神是温柔的,“都领到了?”
“嗯。”李二狗走过去,把鸡蛋和药粉递给春娘,“八角五分钱,还领了鸡蛋和砂,给你补补身子。哦,上头髮了一包药粉,天热,给俩小崽子擦擦,別长了痱子。”
春娘接过,看了看那包飴,轻声说:“又钱!我身子没事,这鸡蛋留著给孩子们吃吧。”
“让你吃你就吃,餵奶的人,身子亏不得。”李二狗语气硬邦邦的,却带著不容置疑的关心。
他蹲下身,逗了逗摇篮里的老八,小傢伙咯咯笑起来,伸出胖乎乎的手要抓他的脸,奶香气扑面而来。
“爹,爹,抱!”老七则摇摇晃晃地走了过来,伸出双手,口齿不清地喊著。
李二狗笑了,將老七抱起来,掂了掂:“臭小子,又沉了。”
这时,三丫(春娘带来的老三)跑过来,扯著李二狗的裤腿:“爹,饭给你盛好了,快点洗手吃饭。”
这一声“爹”,叫得李二狗心里舒坦。
虽然这几个不是他亲生的,但他自问从未亏待过他们。
三丫去年的冬衣,他特意让春娘多絮了半两。
日子是苦了点,但总归是个完整的家。
“当家的……”春娘一边给老七餵著米糊,一边小声说,“后屯孙家那边……,前两天地里活忙,我没顾上去。听说他家二闺女,就是之前想给小山说媒的那个,上个月已经定给邻村王木匠的儿子了。”
李二狗扒饭的动作顿了一下,“哦”了一声,没多说什么。
他知道春娘心里一直惦记著这事,觉得当初要是给莫小山定了亲,也许他就不会去读大学,现在也能分担家里了。
但他不后悔当初的支持。
“定了就定了吧。”李二狗闷声道,“小山那孩子,是读书的料。等他学成了,出息了,还怕找不到好媳妇?瞧著吧,到时候,咱们家所有人都跟著他沾光。”
“我知道……”春娘嘆了口气,“就是觉得,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委屈了其他孩子。你看大丫、二丫,都大了,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话没说完,別过脸去。
“等过些日子买了亚麻,就给她们扯布做新的。”李二狗承诺道,“我再琢磨琢磨,看能不能在冬閒时,到城里的工坊或临近的矿场打些临工,个把月下来,总能赚两三块钱贴补一下家里的用度。”
“那地里就不翻了……”春娘嘆了一口气。
翻地是重活,她一个人实在吃不消。
“明年种豆子,无需深翻田地。”李二狗说道:“到了明年春时,拉著牛稍稍犁一遍就是了。”
吃完饭,几个稍大点的孩子被大丫带著出去给牛和鸡鸭割草。
春娘哄著两个小的在里屋睡了,轻柔的摇篮曲断断续续飘出来。
李二狗坐在门槛上,守著小院的片刻安静。
他抓著那半壶酒,轻轻抿了一口,酒精顺著喉咙烧下去,一路淌进腹肠,激得他微微一颤。
嗯,劣酒虽然灼喉,但却暖了心口。
半晌,那灼热化作一团温吞的暖气,才慢悠悠地盪开,把他骨头缝里钻了一天的湿冷与疲惫,一点点揉碎了。
他看著这个虽然简陋,但却充满生机的家,莫名地想起了乡里民政所墙上那幅“多子即爱国,人丁即財富”的標语,不由露出了一丝苦笑。
政府的宣传不假,人口多了,开垦的土地就多,缴纳的赋税(虽然他家免税)也多,国家就强盛。
犹记得,十年前刚来新华时,放眼望去,数十里范围內皆是荒无人烟的森林、草甸和嶙峋的海岸。
如今,新华人口渐渐多了起来,阡陌纵横,炊烟裊裊,一个个富有生机的村落和拓殖点相继建立,乱蹦乱跳地孩子更是满地跑。
开春时,听村里的文书宣讲新华时政大事时,就曾提了一嘴,说我们新华人口规模已达四十六万人,较十年前足足增长了八倍多。
文书念到这里时,声音也提高了八度。
到了今年,隨著新的移民到来,新华人口突破五十万人那是板上钉钉的事。
哦,对了,他还说,去年新华的新生儿出生就超过一万四千人。
其中,就有他李二狗做出了一份贡献。
他们这些普通百姓,在用最原始的生育方式,为这个新生的国家不断发展壮大而添砖加瓦。
但“人口財富”四个字,对每一个多子女的家庭而言,却意味著眼前实打实的的压力。
即便有政府各种补贴,即便有一份“即授土地”的承诺,但背后都是无数个像他这样的父亲,起早贪黑甚至要透支体力,才能勉强维持的平衡。
他支持莫小山读书,何尝不是一种投资,就像大明普通农家希望养一个进士出来,那是一种对这个家庭未来“財富”和地位的期盼?
指望著这个继子能通过知识,带领这个家庭跳出仅仅依靠土地和劳力谋生的循环。
將酒壶紧紧地塞住,李二狗晃了晃脑袋,站起身来拿起靠在墙角的锄头。
“我下地去了。”他对屋里的春娘喊了一声。
“哎,当家的,早些回来,日头毒。”春娘探著头,轻声叮嘱道。
李二狗“嗯”了一声,扛起锄头,大步走向村外那片承载著一家人希望的田地。
田垄里野草疯长,需要时时清理,可耽误不得片刻。
“莫小山,你以后敢不孝敬老子,就是大大的忤逆!不孝!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