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一家人的事(1/2)
第263章 一家人的事
熊猫自然是听不懂话,它依旧卧在地上,偶尔坐起来挠挠它自己的皮毛。
深夜,张良独坐家中。
外面的雨已停了,张良还在看着关中送来的文书。
如今支教夫子也需要看关中的文书,因潼关建设了太学府。
这些支教夫子在进入学士府之前,需要受太学府管。
因此,支教夫子们还要看文书,看看近年来太学府有什么政令。
而给王馀的书信至今不见回音。
张良觉得王馀先前不过是想起他张良,才会给蜀中回信。
而之后,王馀就将蜀中的韩夫子抛在了脑后。
张良也将这件事抛在了脑后,继续着他的支教生活。
始皇帝四十年秋,丰邑中阳里。
十三岁的刘肥要跟着夫子荆前往关中了,他向着母亲曹氏与父亲刘季行礼,下拜叩首,他又道:“孩儿走了。”
曹氏擦着泪道:“嗯,去了关中,你先去寻萧县令,往后一切都听萧县令的。”
刘肥又看了看站在一旁的吕夫人与刘盈,如今刘盈还年少,他需要在中阳里多留几年,等再年长几岁,才去关中。
刘肥从父亲手中接过包袱,跟着夫子荆上了马车,便去了关中。
一个月后,远在江东的公子高收到了夫子荆的书信。
夫子荆要去一趟关中,前往太学府以及处置一些在关中的家事,顺便带走了刘季的儿子刘肥。
公子高对身边的护卫章平道:“这个刘季真的是个很高明的人。”
公子高一路南行,都是章平在护送。
章平是章邯的弟弟,也是当年的陇西将军,现如今护送在公子高身边。
章平回道:“末将不觉得刘季高明。”
公子高双手背负,看着江东的田地,田地里的稻子早就收完了,田地里如今只剩下了稻茬,他又道:“以前我也不懂这些,看多数史书与六国的兴替之后,我才懂了这些,刘肥离家后,刘季往后该能过得更踏实。”
章平道:“末将也该多看一些书。”
公子高放低目光,问道:“陈平派来的人,何时能到江东?”
章平回道:“三天前送来的消息,人在彭城,末将派人去催。”
“不用。”公子高叫住了章平,又道:“这是陈平的计谋,他该知道要如何做,我们不要插手。”
“是。”
公子高有时也会忧心这个天下,大秦的国土这么大,或许当年的张子游说各国时也想过现在的大秦能够一统六国,征服南北。
当年的白起与魏冉若是看到大秦如今的成就,他们应该会大笑吧。
公子高看史书多了就会想起他们,想想他们生前会是什么样的人。
前几天,还看到了公子衡送来的书信,兄长的两个孩子都会读书写字了,如今父皇带着丞相李斯又去西巡了,而如今的国事都是兄长在主持。
衡与礼都觉得等他们长大之后,就能够一起帮助兄长治理国家。
高又想着,治理国家是一件如何困难的事,光是治理一个亭,高都会觉得刘季有时千头万绪,甚至挠着头不知道如何处理邻里关系。
以小见大,更不要说这个国家了。
县与县之间的关系,地方与地方之间,就说燕地与齐地,赵地与齐地的人们其中各种矛盾,又岂是几道政令能够办好的。
各地的县令与郡守在如今的官吏制度下,他们想要升迁,就要为此治理好地方,为此他们要想尽办法做到最好。
而治理国家,是父皇,兄长,乃至兄长的两个儿子,他们觉得这是一家人的事。
在治理国家上,一家人都要为此出力。
是啊,其实这都是没错的,衡与礼都觉得自己这位叔叔编写史书就是为国家出力。
这两个孩子觉得不论是教书,从军,还是编书都能够让国家更好。
“我自小受兄长教导,现在我更知道兄长的用心了。”
章平道:“公子,可有吩咐?”
高又道:“今天还有些秋梨与藕,做一些吃食。”
“是。”
始皇帝四十年冬,皇帝旨意命公子扶苏身兼咸阳令,主持咸阳守备。
刘肥跟着夫子荆紧赶慢赶走了两月,到关中已是冬天,就在三川郡听到了这道政令。
从楚地而来的刘肥自是不知这些政令的意思,离家两月了,在此之前他从未离开父母这么远。
刘肥赶着马车,心里想着家。
夫子荆坐在马车内,看着手中的书籍,就要到关中了,这孩子却一路上无话,就问道:“想家了?”
“嗯。”刘肥点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