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北征!北征!(2/2)
虽然他知道朱高炽是真心实意的,但这话听着太吓人了。
“殿下谬赞了。”
“殿下乃是嫡长,仁善有为,朝野共赞,乃是储君的不二之选,臣父和微臣,能够为太子殿下尽一份力,这是李氏的荣幸,方才那等感激之语,日后请万万不要说了,实在折煞微臣。”
朱高炽更感动了,多好的臣子啊,明明对储位的归属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居功不自傲,甚至还反过来安慰他。
“若是日后有九五之位,必使李氏荣耀归复!”
朱高炽这次说话很是肃然,这是庄重的政治许诺,李氏的荣耀归复,何等荣耀,自然便是李氏的爵位!
李显穆亦肃然起来,“臣虽愧不敢当,可却实在不敢拒绝。”
“孤明白。”
朱高炽拍了拍李显穆的手,“任谁也不能拒绝为祖先荣耀之事。”
……
在京城积极备战之时,发生了一件大事。
下西洋的船队返回了江南刘家港。
江南刘家港,乃是元明之际的天下第一港,无数漕运、海运的船只在此汇聚,传说中沈万三就是刘家港人。
历史上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起点和终点,都在刘家港。
远航归来,京城已然迁徙到熟悉的北平,郑和这等人,一时也觉得有些恍惚。
但他还是匆匆率领着海外而至的各国使团,前往北京拜见皇帝,他知道皇帝即将北征,再不去拜见,就见不到了。
此时的郑和,还不知道他愿意为之奉献终生的事业,就快要搁浅了。
此时的皇宫之中,正发生着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文渊阁诸阁臣齐齐跪在地上,众人的眼角余光都望着跪在最前边的李显穆。
所有人都神情复杂,想过谁出问题,也没想过李显穆会出问题。
“停下西洋事?”
朱棣的神情有种暴风雨前的宁静。
“是陛下,臣上奏,请停下西洋事。”
朱棣沉声道:“显穆,你知不知道,如果你不是朕的外甥,现在朕就把你踢出殿外,让你跪上一天。
下西洋!
你知道下西洋意味着什么?”
“臣知道,外邦属国远至万里,没有下西洋事,他们便不能至京城入贡,我大明威名就不能远播万里。”
“你知道,你知道你还敢说停下西洋事,朕万万没想到这番话会从你的嘴里说出来,要知道你父亲生前可是非常支持朕下西洋的!”
朱棣的声音中已经染上了浓浓的疑惑,李显穆不是腐儒,为何明知这些事,还上书要停下西洋呢?
而且是选在这个西洋船队刚刚回来的时候,这明显就是不希望再有下一次了。
李显穆深深叩首道:
“大唐极盛时,边疆在万里之外,北达北海、西在葱岭,这是大明也不曾触及的领域,又有何用处呢?
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何谓之边疆,又何谓之藩属。
朝鲜国、从前的安南国、乌斯藏、瓦剌顺义王、日本国,这些才是藩属!
他们在大明的边疆之地,对大明的存在形成了挑战,甚至会侵犯我朝的国土,这些藩属才是有价值的,因为将其纳入我朝的统治体系,就可以免于刀兵。
可那些远在万里之外的国度,于国何益?
若是有朝一日,我大明国土如昔日蒙古,东西绵延三万里,其自为藩属,如今仅仅只有宝船抵达,而不能控制其王位更迭、不能抽调其国民为军、不能抽取国资为税,对其政治、军事、经济,全无控制,今日为附庸,明日造反,又有何用之?
三万海军,数百艘宝船,每年靡费甚多,难道仅仅为了这些面子吗?
那第一次下西洋,三十余国来朝贡,已然颇足够!
今日陛下有天下之念,志在建功立业,而为古往今来盛世之君,但陛下您是天纵之主,百年后的君主,还能有您今日的伟大吗?
若不能为西洋船队寻一出路,不过只是一时之煊赫,而终归寂静,微臣并非谏言下西洋之事,而是为长久之计,请陛下再行思量。”
不仅朱棣,其余人也都听懂了,李显穆不是真的要阻止下西洋,而是希望别在像现在这样下西洋了。
一点好处都没有。
国家的国力白白在这其中空耗。
这么下去,下西洋的事情怎么可能持续呢?
朱棣神色彻底缓和,“起来吧,朕还能把你怎么样吗?”
李显穆依言从地上起身,其余诸阁臣也都起身,心有胆寒。
朱棣略一沉吟道:“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如今国家修史、北征、还要安定交趾,靡费颇多。
此番郑和回来后,先把下西洋停一下,待朕北征回返后,再行商议。
但西洋,朕是一定要下的!”
朱棣还是表达了自己坚决要下西洋的态度,李显穆也没再说什么,只要有了这个好的开头,那就有机会劝说。
等朱棣看到了对于国家更为急切的军事需求,他还能无动于衷,而执着于让船队白白往万里之外而去吗?
……
从朱棣回到北京时就开始整军。
这一等就等到了永乐七年初!
草原上的游牧刚刚经历了寒冬,水草枯萎,牛羊疲惫,战马消瘦,这是他们最为虚弱的时候。
汉武帝历次进攻匈奴都会选择春天。
朱棣和蒙古争锋那么多年,自然不会不知道。
在万马的嘶吼声、嘹亮的号角声中,朱棣率领着大军离开了北京。
旌旗飘扬!
一路北上!
————
洪武十三年,二十岁的朱棣踏足了北平,以燕王的身份,永乐六年,朱棣再次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北平,以皇帝的身份,从那日起,北平成为了北京,“京”,这是他为北平而冠。
永乐七年,做了七年太平天子的朱棣,为了伟大的帝国,再次骑乘上战马,披挂起铠甲,他率领着连绵如山海的军队,再次向草原进军,漫天的黄沙、凛冽的冬风、潺潺而流的斡难河、金戈铁马的战场、四散奔逃的蒙古人,仿佛一切都回到了过去,如醉如迷。——《明朝这些事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