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海洋时代(2/2)
“海道都漕运使司的人选以及章程,六部商议,给朕一份最终的结果,朕再仔细斟酌一番。”
这下吏部尚书蹇义出言道:“陛下,这衙门是从二品的衙门,若是列在京城的话,可不简单。”
这是真正的大员,从二品。
这个品级,在大明朝,只有地方上才有,因为京官自动高一级。
比如地方上从二品的布政使入京,一般都会担任六部正三品的侍郎,而这,被认为是重用、升迁。
现在皇帝设立一个从二品的衙门,副手按照大明的惯例来看,是从三品,这人选是真的不好选。
如果从地方上选人,那从二品的地方官调任京城从二品,相当于连升两级,势必引来不满。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京城中的三品中选人,六部有十二个侍郎。
可这一升,虽然不如直接升尚书,可毕竟是真正主管一部,而且是肥得流油的一部。
这只能由皇帝去选人。
朱棣也反应过来了,他能选的人,实际上就那么几个,要么就从大理寺这五寺卿中选人,也都是正三品。
“让朕再思量一下,其下的架构和官员,你们先选一下这些人吧。”
“是,陛下!”
下面的人就好选了,从三品的直接从部属中调任即可,众人都艳羡的望向吏部尚书,这就是天官的威势,尤其在这种时刻。
诸公爵则有些奇怪起来,商议这种事情,为什么要把他们也叫来?
这些事和军事又没有什么关系,和那些文官商议不就可以了?
“除了海运衙门外,朕还要设立一个新的军事衙门。”
朱棣没让他们瞎猜,直接指着堪舆图说道:“方才李显穆给了朕一个提醒。
海运经过大海,要防备海盗,甚至还要防备诸如日本这些地方出来的倭寇。
朕思及交趾亦靠海,其民又时常背叛,我大明天军从京城往交趾发兵,堪称万里之遥。
其粮草繁重,不堪重负。
朕思及云南距离交趾非常近,又想到海运便捷,诸如琼州、夷洲、琉球,都距离交趾非常近。
朕想要在交趾这里。”
说着朱棣将张辅和他说过的那一处海港指了出来,“在这里建立一座城池,在其中建立卫所,卫所所需要的粮食,全部由朝廷从海上运来。
而后再在琼州这里,同样建立一个卫所。”
朱棣又指着一个和交趾卫所隔海对望的角落,“这个卫所用来盯着交趾的卫所。
而后再在大明沿途靠海的这几处,分别设立卫所。
这些卫所和大明先前的卫所不同,主要人员是郑和所率领的下西洋的军队,即水军!”
水军!
远洋水军!
过去的水军全部都只在内河上航行,历次所谓的水战,实际上不过是在长江之上,用作渡江之用,可现在朝廷是真的要建立一支在辽阔大洋上航行的水军了!
而水军的目的也非常的明显,就是为了稳固新建立的交趾布政使司!
有了这支水军,纵然是万里之外的交趾,大明的军队也能很快到达!
这么好的办法,以前为什么就没有人想到呢?
若是李祺在这里就会告诉他们,一是因为以前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都太垃圾了,元朝虽然很垃圾,但因为啥啥都不管,反而导致民间的科学技术很意外的不错,天文学、航海学、造船都迎来了大发展。
二是固定思维害死人。
明朝船队都能远航到非洲去,在东海、黄海、南海的家门口这一片转悠,那不是轻轻松松?
“陛下,设立几个卫所的事儿?”
仅仅设立几个卫所,至于把四大公爵都召进宫吗?
朱棣一摆手,“这些卫所,不归五军都督府掌管,朕要重新建立一个水军都督府,和前后左右中都督府平级,专司管理这些水军卫所!”
轰!
这下所有人都震住了,就连李显穆都因为皇帝的大手笔而震惊。
和这个消息一比,方才建立一个从二品衙门,都不算什么了。
大明刚刚建立的时候,有大都督府,因为权力太大,皇帝兼任大都督。
后来废除丞相制度,也废掉了大都督府,改为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这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
而这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的高官!
也就是说五军都督府里面,有十个正一品的官位!
从品级上来说,什么六部尚书,连提鞋都不配,即便是宗人府都不够给五军都督府打的。
现在要建立一个水军都督府,就相当于又多出来两个正一品的武官职位。
这下四公爵都知道为何皇帝把他们召来了。
这件事太大了,这是真正的军事制度变革。
几乎每个人的目光都重新投入到了那张堪舆图上,这么几个卫所就能撑得起一个都督府吗?
皇帝所想要的恐怕不仅仅是这些!
李显穆如梦初醒,他抬头望向朱棣,恰好见到朱棣也看向了他,他在皇帝的眼中看到了无尽的野望,如同燃烧的野火,这样的眼神,在斡难河畔时,他也见过!
那是对如画江山的渴望!
那是对如云疆域的野心!
一个词突然跃入了他的脑海之中,不征之国?
应该说是,不值得征讨、难以征讨的国家吧。
这个天下好像有风起,很喧嚣。
呼啸而过。
天下有变!
————
从郑和下西洋,明王朝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其高超的造船技术,李祺、李显穆两代父子力主迁都北京,其目的之一是借此向大明皇帝提出海上运粮的建议,使大明的无敌舰队,得以始终维持。
从军舰护航、再到建立水军卫所,这一切是如此的水到渠成,那个伟大的皇帝永乐,敏锐的看到了这其中所蕴含的力量,以庞大的行政力量推动着它建立,大明从此缓慢而坚决的走向了海洋时代!——《大明五百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