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一个名字引发的风暴反转(2/2)
然而,近日网络出现的部分言论,将洛珞先生的科研贡献与其影视角色、与他创办的时光科技、拾光映画及其他团队成员的努力进行非理性对比,甚至形成‘踩踏式’支持,这与洛珞先生一贯倡导的理性、专注和尊重多元价值的理念背道而驰。
洛珞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电影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这些身份彼此独立,成就同样值得尊重:
他的科研成就,属于国家和人类的共同财富,代表了他在数学、物理等领域的至高探索;
他的影视作品,是拾光映画团队基于优秀剧本、全体演职人员付出以及广大观众支持的共同结晶;
时光科技的企业运作及其它子品牌的成长,凝聚了全体员工的心血与智慧。
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将‘洛珞’标签神化、并以此贬低其他关联方及工作人员努力的行为,请各位粉丝朋友们:
回归理性的爱与支持,尊重洛珞先生作为个体的多元价值。
将对他个人的关注,与对时光科技各产品、对拾光映画出品的影视剧的评价理性剥离,避免‘爱屋及乌’或‘厌屋及乌’的偏颇。
鼓励建设性的讨论,而非盲目的站队和攻击。
我们相信,真正的热爱,应是懂得界限,懂得欣赏每一份努力的价值,让我们共同努力,维护一个健康、理性的网络环境。”
这份公告如同一道清晰的分割线。
倡议发布的同时,两人迅速行动,联系了洛珞最大的几个粉丝后援会的核心“大粉”们。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核心粉丝本身也多是“三观正”、深受洛珞低调务实作风影响的群体。
他们早已对风向的些许偏差感到不安。
在官方和核心粉丝领袖的带动下,一场自发的“纠偏”行动迅速展开。
后援会在各个粉丝群组、超话置顶理性倡议,强调“尊重正主的选择和所有成果”,“专注作品本身,拒绝拉踩攀比”,“分清洛珞个人与关联企业的界限”。
温和但有力的引导取代了极端的口号,讨论的重点被拉回到洛珞本身的传奇性,而非无意义的站队和“封神”。
这股源于盲目崇拜的短暂歪风,在时光科技和拾光映画官方的明确表态、核心粉丝群体的积极响应下,如同被泼了一盆冷水,快速降温、消散。
社交媒体上的言论重新变得平和、理性。
而这理智的剥离,在随后的“盘古堆点火成功”这件震动世界、改写历史进程的里程碑事件发生时,终于达到了最清晰、最稳固的顶峰。
当电视屏幕上直播的核聚变光芒亮起,当那个站在国之重器背后、被称为“总工程师洛珞”的身影被清晰标注时,亿万观众的集体认知被彻底刷新。
即便洛珞还拥有票房冠军导演/编剧/主演的光环,还掌控着庞大的娱乐和互联网科技帝国,但此时此刻,在关乎人类能源未来的史诗级壮举面前,“国宝级科学家”的身份已然巍然独立,显然是后者的身份更加耀眼。
至于时光科技、拾光映画旗下的相关产业……所有这些曾与他紧密相连的名字,都被主动或自动地、稳稳地、明确地置于了这道藩篱的另一侧。
人们谈论洛珞时,会说:
“那位解决了核聚变的洛总工,听说他现在还在电影呢!”
而非“那个演员,居然搞成了核聚变!”
界限分明,不再混淆。
他的科研贡献,已经拥有了足够强大的重量,将它与其他一切自然而然地分隔开来,也使得时光科技和拾光映画在各自的领域得以继续茁壮成长,不再过度依赖个体的神化。
这份分割,是理性的回归,也是公众对一位真正伟人成就的、最崇高的尊重和认可。
当然了,这也是网络上对时光智能手机能搭载ai质疑的核心原因。
在公众心里,时光科技除了所有权是洛神的,它的运营和产品跟洛神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自然不至于无脑的支持了。
然而,很快帖子再次被回复,这次不再是只有寥寥几人看见了,消息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迅速开始扩散。
这条帖子的内容是:
“不是代言人,这个人工智能就是洛神亲自研发的。”
此话一出,舆论瞬间反转,这一消息的威力,远超想象。
清晨,当大部分用户打开电脑或刷新微博时,“洛珞人工智能”这个关键词组合,如同坐了火箭般蹿升至热搜第一,力压了所有其他话题。
#小梅是洛珞搞出来的?#、#洛神到底还藏了多少技能?#紧随其后。
“极客之家”昨天的热帖瞬间变了风向。
原楼主“二进制老宅”罕见地更新了主楼:
“……如果是洛珞主导研发?那…还真得重新考量可行性了,坐等发布会,不轻易下结论了。”
盖楼速度比昨天更快,但不再是嘲讽,而是震惊和讨论可行性。
“数码小王子”发帖:
“卧槽!!!如果是真的……这是神迹啊!!刚搞完核聚变就玩人工智能?这跨度是不是太大了点?!但我信洛神!”
后面排起了“+1”、“如果是他,我信”的队形。
“科技推理迷”兴奋分析:
“对上了!这就对上了!北仑那个计算中心根本不是为了普通超算准备的!如果洛珞在盘古堆成功后就悄悄布局ai,用他解决聚变那匪夷所思的思维来搞ai……搞不好真让他再次突破了界限!创造了奇迹!”
微博评论区更是翻了天。
嘲讽表情包被撤下,换上了洛珞在科研发布会或电影片场的照片,配文“大佬请开始你的表演!”、“我错了,洛神,请用ai收下我的膝盖!”
热议焦点变成了:“他真的是人吗?”、“科学家演电影是爱好,演员搞科研是主业?”、“从核聚变到人工智能,这中间的逻辑链在哪?!”
对小梅名字的吐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小梅?叫小洛更好吧!”、“放肆!你还想喊洛神大名”、“突然觉得小梅这名字,朴实中透着一种碾压感…”
数据安全和流量讨论仍在,但语气变成了担忧而非否定:
“强哥@流量侠,如果真是洛珞搞的,就算多点流量我咬牙也上了…”、“@隐私保护官,核心技术掌握在洛珞手里,应该比在国外那些巨头手上安全吧?”
主流科技媒体的反应极快,网站头条纷纷更新:
《重磅!洛珞被曝深度介入时光人工智能,ai手机真实性陡增》
《从聚变堆到ai:洛珞,正在定义下一个技术时代的男人?》
《颠覆性反转!“小梅”之父可能是他,洛珞再次挑战科技边界》
仅仅一天时间,舆论的风向完成了180度的大逆转。
质疑的喧嚣并未完全平息,但已被一种混合了震惊、敬畏和强烈好奇的期待所取代。
那个名字——洛珞,在公众认知中早已超越“演员”或单一领域专家的身份标签,成为一种传奇和可靠性的象征。
他那不按常理出牌、却屡屡创造奇迹的轨迹,给了最坚定的怀疑论者一个不得不信的理由。
毕竟人工智能确实很难,搭载到刚刚兴起的智能手机上就更难了。
但是……再难还能难过可控核聚变了?
要说是洛神亲自研发的,那这个消息在很多人眼中已经有了九成的真实性,剩下的一成,就要看具体的实用性如何了。
2011年9月初的风暴眼中,“洛珞是人工智能研发者”的消息如同定海神针。
人们不再争论“会不会翻车”,而是热切地议论着:“洛珞会给我们看什么?”
所有的目光,所有的争论焦点,都牢牢锁定在了即将到来的9月10日时光科技发布会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