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何凤山的故事(月票加更)(1/2)
第547章 何凤山的故事(月票加更)
听到刘一民这话,何凤山愣了一下,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对待做好事的態度就是默默不扬名。
在宣传好人好事的视频下面,总是能听到键盘侠吐槽做好事就应该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刘一民又解释道:“何老,您身在国外,八十多岁还回国,说明您也是一位爱国之人。”
“那当然!一民,我是做外交的,做外交的人要知道为谁做外交,第二外交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做外交是为自己的国家做外交,外交的决定因素是实力。
我们最明白弱国无外交,我们做外交是在赔笑脸。所以我深知国家的重要性,国家实力的重要性。”
何凤山掷地有声地说道,谈及以前的外交困局,何凤山用“吾虽心有余,奈何无力回天!”形容。
“我当年在德国上大学,被外国人羞辱。后来到奥地利公使馆,再到维也纳、埃及、墨西哥、玻利维亚。你知道吗?作为外交官,到一个地方最先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当你从欧洲到南美洲,你会看到两个世界。
你作为外交官到不同的国家心態会不一样,当然,我到了南美洲,咱们自己成大国了,腰杆子就硬一点。”
何凤山声音落下,刘一民和黄祖默等人露出一抹瞭然的笑容。
接著何凤山又说道:“腰杆子硬也没啥用,你再硬,自家的军舰飞机也过不来,人家不买帐,反而弄个骑虎难下,貽笑大方的局面。”
何凤山的话仿佛让几人看到一位外交官的无奈,遇见不平的事情只能坐在窗户前扼腕长嘆,亦或者大骂一通后再无奈地一屁股坐在凳子上。
刘一民扶住何凤山的胳膊,顺著他的话解释道:“是啊,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宣扬的原因,现在国力不仅仅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还有文化实力。
咱们国家目前经济军事上不算太强,但也不是弱国。有核武器,还是五常。文化有五千年的积淀,但目前重要的是在国外没有感召力。
您久在美国,肯定明白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很严重,甚至污衊我们。我们能做的就是打破西方这种信息差,让西方人知道中国人在做很多事儿,只是他们不知道,比如我们在植树。西方人在干什么,他们喊著廉价的口號,还要骂你。
电影里的中国人都是长得奇形怪状,我要把您的事跡写出去,让他们知道中国人也是他们的英雄。在欧洲强国大使不敢做的事情,一个让他们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干了。
纳粹是什么?还不是西方绥靖政策养出来的!他们什么时候重视过自己的价值观,完全是利益驱使。要是重视二战秩序,也不会让如今的日本开始重新右翼化!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我们要努力让世界人民明白,中国人是什么人!中国人在干什么!中国人想干什么!”
刘一民说到情急之处,愤愤不平地拍了拍桌子,这声音让旁边的何凤山等人都呆住了。
过了一会儿,何凤山鼓掌说道:“好!好!好!有股子气势,咱们中国人就要有这股子气势。我回国数次,每次看改革开放的成果,我都觉得咱们国家离復兴不远了。
先中山总理之遗训,是到了该实现的时候了!”
何凤山比刚才更加的热情,让刘一民拿著《外交生涯四十年》阅读,其中不了解的部分,可以隨时问他。
“一民,黄导、小焦你们坐,我让人拿点水果,做点吃的,这一看不是一时半会能够看完的。”何凤山转身出去,让黄祖默和焦晃等人各自寻找书坐下消遣时间。
黄祖默冲刘一民竖起了一根大拇指:“一民,你刚才说的是真好,振聋发聵,振聋发聵啊!尤其是后面这个中国人是什么人!中国人在干什么!中国人想干什么!”
“黄导,咱们就別打扰一民了,让他好好看。”焦晃笑著说道。
黄祖默笑著走出书房,帮何凤山端水果去了。
刘一民详细地翻阅著何凤山的经歷,他在1940年后还有一段回国参战的经歷。34岁开始做外交,1938年—40年是在维也纳的工作经歷,也就是这段时间拯救了许许多多的魷太人。
不过书中对此事记载有一句话讲述了他做这件事情的原因:
【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別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的。】
刘一民看完上述的內容,感慨道:“中国人確实太有同理心了,我们总是喜欢换位思考,將別人遭遇到的事情换到自己身上,从而去做事。”
何凤山坐在旁边说道:“当年拉贝保护了那么多的中国人,我就想著自己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谁能想到,恶魔和天使同出在一个国家。”
“德国人和魷太人的矛盾太大了,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允许外国人控制本国的经济並且肆意妄为的。希望魷太人记住这惨痛的教训,像我们中国人一样富有同理心。”
刘一民看完稿子到了吃饭的时间,吃完饭刘一民又走进书房,等所有內容看完之后。
刘一民对何凤山进行了採访,包括里面不了解的地方,还有当时的心境和细节。
“当时德国给了巨大的压力,你也知道,我们我们在38年以前跟德国的关係还不错,购买了德国大量的武器,在中国出现了一批德械师。38年之后关係就不太好了,直到41年断交。德国先后想过各种办法卡我,国內碍於压力,甚至断了经费和文件
德国人先是收了领事馆的房子,我们只能租房。驻德大使三令五申不让我发放签证,后来还告我买卖签证,调查人员查无实据,最后不了了之.”
刘一民將何凤山的回答都记录在了笔记本上:“你当时有没有想过放弃?”
“当然想过。但是当你看到一群人排队站在门外,眼睛里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之时,你就下不了决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魷太少年,他跑了五十多个国家领事馆,都对他关上了大门,最后找到我们,才拿到了一张签证和去往沪市的船票.”
刘一民採访完已经到了晚上九点,何凤山的女儿拉著他们又吃了一顿夜宵。
何曼礼笑著说道:“刘一民教授,你觉得我熟悉吗?”
刘一民认真地审视了几秒,询问道:“曼礼女士,你是记者?”
“对,我是记者,曾经採访过你,也不算採访,我没抢到机会。”何曼礼笑著说道。
“哈哈哈,那实在是不好意思。”刘一民仔细看何曼礼,在美国生活久了,从化妆和神態上都更很像美国人。
吃完夜宵,他们神情愉悦地离开了何凤山的家。焦晃和黄祖默等人还特意让司机靠近海边行驶,想看看美国的海岸夜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