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討论(2/2)
秦思齐脑中飞快旋转,已然有了决断。脸上迅速酝酿出一种混合著嚮往、崇敬与些许对现状恨铁不成钢的复杂神情,声音也稍稍抬高了一些,带著年轻略显激昂的语调,巧妙地避开了所有具体的军政方略,將话题引向了一个绝对安全,甚至堪称政治正確的方向:
“回陛下,臣近日修史,正潜心研读至大丰天宝旧事,每每掩卷,常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仿佛真的沉浸在那段辉煌的歷史之中,“当年陛下於微末中崛起,篳路蓝缕,披荆斩棘,开创我大丰不世基业。立国之初,百废待兴,国库不丰,而北元余孽犹在塞外虎视眈眈。
陛下高瞻远瞩,於北疆沿线设立军屯,令戍边將士持戈能战,荷锄能耕,寓兵於农,自给自足!此实乃『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的万世良法,足可媲美古之井田、府兵!”
他越说越是流畅,言辞恳切,充满了对开国岁月的追慕:“彼时,我大丰將士,上马为兵,下马为民,军纪严明,士气高昂,粮秣充盈,武备修整!北元铁骑闻我军屯之威,风丧胆,望旗而逃,不敢南下牧马十有余年!
边关因此而安,百姓因此而富庶。此皆赖陛下当年圣心独运,立法垂训,奠定我朝百年边防之基石也!臣每每思之,恨不能早生数十年,得附陛下驥尾,躬逢其盛,为我大丰开疆拓土,略尽绵薄。”
绝口不提如今军屯如何废弛,卫所如何兵额不足,军户如何困苦,只一味歌颂皇帝创立军屯制度的英明伟大,追忆那已逝去的、被层层粉饰和神化的荣光。
这既表达了对现行制度的绝对尊崇,表明自己绝非妄议朝政的狂悖之徒,又巧妙地用歷史的宏大敘事,掩盖了当下具体而微的弊病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將皇帝的问题,原封不动地,用一层蜜包裹著,奉还了回去。
暖阁內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皇帝看著下方那个面容尚带稚嫩,眼神却清澈而坚定的年轻人,看著秦思齐以无比真诚的姿態,歌颂著自己的功业,脸上依旧看不出喜怒。
没有追问,没有戳破,反而像是被秦思齐的话语勾起了某种情绪,顺著他的话头,也沉浸到了对那段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岁月的追忆之中。
目光变得有些悠远,声音也低沉了几分,带著一种复杂的感慨:“是啊…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那是朕与一眾老兄弟们,当年被前朝苛政与北元劫掠逼得无奈,於绝境中想出的法子。
刀剑无眼,粮食更是命脉,没有粮,再勇猛的將士也握不紧手中的刀…那时,是真难啊…许多事,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番话,像是帝王无心的感慨,又像是一种不著痕跡的解释。
秦思齐屏息静气,不敢接话,只是將头垂得更低,以示在聆听圣训。但他心中那根紧绷的弦,却稍稍鬆弛了一分。
自己这番“顾左右而言他”,这招“以古喻今”却“只颂古,不议今”的策略,初步奏效了。皇帝似乎暂时放过了那个危险的北疆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