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变法之题,动摇国本(1/2)
第266章 变法之题,动摇国本
“诸卿都平身吧。”
看著下方赞拜行礼的诸人,崇平帝当即也点了点头,隨后便是落座,目光看向了一旁的鸿臚寺官员。
不用他再亲自吩咐什么,那位鸿臚寺官员先行一礼后,便是连忙上前,摊开手中卷册,开始大声念起了此间所有新晋贡士的姓名,籍贯,声振殿宇,显得不偏不倚。
而这,便也就是“唱名”了,算是殿试考完之后,“传臚大典”的预演,同时也代表著当今天子,已是正式接纳了这些新普贡士做为自己的门生。
至於本次参与殿试的新晋贡士,总共约莫二百余人,说多不多,说少也不算少。而待唱完名后,便又有礼部的官员取来一张巨大黄纸,高举过头顶,
下方。
包括贾琛在內的诸位新晋贡土,目光顿时也都是聚集在了那张纸上,谁都知道,这便是本次殿试的题目了。
“皇帝制曰:
朕膺天命,绍承大宝,抚驭寰区,夙夜祗畏,期臻上理。今承平百年,法久而玩,囊弊渐生。
尝闻《易》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三代以降,商君徙木立信以强秦,介甫更制理財以富宋,然或谤隨法立,或功败垂成。今海內虽安,然田赋不均、边备未弛、吏治多,此皆朕所深惟化理者也。
夫法弊则必革,然革之太骤则民疑,守之过固则国衰。
昔董子对汉廷曰“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而韩非有言“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二说若冰炭,其要安在?
尔多士学贯经史,明於治体,其悉陈之:当何以酌古斟今,使变法不违圣贤之道?何以振纲伤纪,令新法兼收富疆之效?
务求稽考歷代得失,参酌时宜,条列方策,以佐朕垂拱而治!”
伴隨著那礼部官员话音渐落下,此番殿试之题,便就是水落石出,余音也於此间殿宇之內,久久余响不停。
而无论是如贾琛一般的诸位新晋贡士,又或是其余侍立的朝廷官员,此时目光之中,都是不由露出了思索,沉吟之色,唯有几位为首的內阁阁臣,面色尚还算不为所动。
毕竟此番殿试之题,虽是出自崇平帝之手,但身为內阁阁老,他们自然也都已是提前看过了的。
內容不算出乎意料,毕竟如今崇平帝自继位以来,变法革新之心便一直不加遮掩,不但广开恩科取士,又时常拔擢朝中新锐,所以就是这般变法之论的题目,恐怕於今日这文华殿中,也都已是有不少人提前就猜到了。
但猜到题目,却並不算什么,还是要看自身的学识见地,究竟如何。毕竟变法这般题目,看著虽是简单,可其实不免有些笼统,很容易就会陷入到了言之泛泛,空谈空想的境地之中。
真要论起来,其实倒还不如一个具体的问题来得简单。
不多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