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朱元璋的政策弊端(2/2)
【他以前生活在元末,见识到了元末那群官僚的腐败,所以他对那些官员,始终防有戒心,认为他们都是贪污受贿的必然实践者】
【他期望中的官员,应该是像儒家顏回那样“一簞食,一瓢饮”也不改其乐的圣人,作为皇帝治理下的官员,他认为官员应该是高尚的、怀有抱负的,而不是应该追求物质享受的】
【朱元璋认为,当官,就应该要甘於清贫,如果不能甘於清贫,又凭什么可以为百姓做事呢?又怎么能够做好事呢?】
【再加上明初经济凋敝和朱元璋是用严刑峻法治理官僚这些原因,朱元璋给明朝的官员俸禄定得极低】
【有多低呢,我们用当时的知县来举例子,当时的知县是正七品官,根据《明史·职官志》,正七品官的年俸是90石大米,折算成白银大概是45两】
【45两白银的购买力,在中祖朝的时候,大概可以购买8460斤大米,或者4500斤猪肉,看上去很多,实际上很低】
【知县作为当地的父母官,一家子人我们加上僕人,也得有15人吧?这15个人一个月的伙食费,就算节省一点,一个月也得用5两,一年就是60两,这还仅仅只是伙食费】
【家庭中,除了伙食费外,衣服布匹、佣人的工资、人情往来,这些也是要钱的)
【一个当地的父母官,45两的工资,如果不贪污的话,正常的生活下去都是困难无比】
【这还只是正常的生活,知县作为父母官,也是要养幕僚团队的,最离谱的是,中祖朝之前,朝廷是不给官员发放办公经费的,知县的那些办公经费,全部要他自己掏钱】
【幕僚团队要不要钱?办公耗材,比如笔墨纸砚,比如车马轿子,这些要不要钱?底下给知县跑腿的下人,养这些要不要钱?过往官员经过他的辖区,你要不要招待?这些统统要钱,而这些钱,都是知县自己本人掏腰包】
【就算仅仅只是养幕僚团队,就算幕僚团队只有中只有一个师爷(例如负责司法的师爷),也要费100多两】
【最主要的是,官场上大家都知道肯定要给上级送点礼的,不然,对於上司来说,逢年过节,谁送了他们不清楚,谁没送,他们可一清二楚,他们让你升官可能办不到,但是让你办不成事可就太简单了】
【这些数不尽的开支加下来,一个知县一年的收入需要有1500两白银左右,才能勉强维持自己家庭和整个县衙的运转,知县可能一年还余不下钱作为存款】
【所以我们才说,朱元璋雄才大略,但是有时候確实有点理想和空想主义】
朱元璋脸色难看,奉天殿上的官员都低著头看著脚尖。
能够在奉天殿上做大臣的,家里都是有田地、有商铺的,同时也是地主、商人,身为臣子的那点工资,说实话,他们根本看不上,对於他们而言,那点工资有和没有其实差不多。
但是那些基层官员,比如知县、知府,很多都是科考新晋的官员,可能根本就没有钱去置办田地、置办商铺。
“官员,要用这么多钱?”朱元璋喃喃,“不对,官员要清廉,怎么能够向上司送礼呢?”
朱元璋突然纠结天幕所说的给上司送礼,他非常地痛恨元末的那些腐败官僚,所以他期望官员都应该如莲一样一尘不染。
至於办公经费,朱元璋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东西,这对於来说,是不小的衝击。
“原来,咱错了——咱还以为可以低薪养廉—.”朱元璋接受得很快,天幕都这样给他解析了,他终於是明白朱祁鑠为什么改他的政策了。
之前朱祁鑠改他定下的藩王政策,现在朱祁鑠又改他定下的俸禄政策,看来,他这个皇帝,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见到朱元璋满脸不可思议,群臣无奈,是真不知道他们的皇帝是真傻还是假傻。
群臣共鸣,突然为那些底层的知县愤愤不平:老朱,你诞辰那天,我不给你送贺礼!
有种的话,你別革我职还给我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