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老朱:文臣武將,都来逼朕(2/2)
他现在孤身一人,早就把自己当作死人。
但在临死之前,王珍要奋起一搏,把害得王家家破人亡的祸首给指认出来。
“草民王珍,拜见皇上。”
进入奉天殿,王珍向朱元璋跪拜。
“王珍,你为何戴著斗蓬,不敢以真面目示人?”
龙鸞前面,秉笔太监金丽渊尖著嗓子,喝问道。
陈能已老。
精气神不如以前。
像这等早朝宣詔之事,多由金丽渊为之。
朝堂上文武,对宦官內部的这个变化,也看在眼里,金丽渊的地位变得越发的稳固。
好在,老朱对宦官的权力限制得很死,陈能也不过正四品,金丽渊是从四品,地位和朝中的国公、尚书侍郎不能相比。
金丽渊这话刚落下,就有锦衣卫上前,一把將王珍的斗篷揭开。
当一张丑陋到极点的扭曲面孔,出现在面前时,金丽渊这个高丽太监,嚇得蹬蹬蹬连退了好几步,一脚踏空从台阶上跌落。
“皇上,这是家父开具,诊治太子妃时的经方,医馆火起之时,家父將其交到我的手里,叮嘱一定要保存好,呈於皇上。”
王珍重重的磕了个头,从怀中取出那捲角上已是焦糊的羊皮经方,交到值守的太监手里。
朱元璋黑著脸,仔细的验看这卷经方上的药物种类,份量。当看到天麻两个字时,他的眼睛一下寒光显现,隨后又涌起阵阵无奈。
吕氏!
这毒妇,竟敢如此妄为?
若不是她,常氏不会死,好圣孙朱雄英,也不会没人照看早夭。
还有,马皇后也不会痛惜孙儿离世,仅过了几个月,就与雄英同一年病逝。
但是,现在木已成舟,培养朱允炆的时间长达十余年,在东宫呆过的官员多达七百多位,已经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朱元璋想要改弦易帜,已无可能。
更何况,吕氏是吕氏,朱允炆是朱允炆。
对这个勤奋好学,知书达礼的皇孙,朱元璋心里依旧是认可的。
“臣请重查常妃薨逝案!”
武勛之中,蓝玉突然出列,紧接著常升、王弼、张翼等公侯,也纷纷跪倒,顷刻间丹墀上已伏倒一片。
朱元璋扶著龙椅的手背暴起青筋。
这一时,他一下明白了朱允熥今日之图谋,借常氏死因的真相披露,触发淮西勛贵的支持。
“皇上,常妃薨逝时,王珍尚是幼童,並不知晓当年情形,仅凭一张无从印证的经方,就確认常妃是被人所害,未免太过勉强,臣以为,此事已经久远,证据並不充足,再次翻案,容易引发朝堂震盪。”
文官集团中,吏部侍郎侯庸出列諫言。
侯庸是朱元璋器重的名臣,洪武后期,长期代行尚书之职,掌握选拔考察天下文官的“銓衡”大权,以居官清廉敏於政事得以久任,政绩卓著。
朱元璋对侯庸的品行能力颇是认可,听他这么一说,心里的天平,又向朱允炆倾斜了几分。
“允熥啊.......。”
朱元璋长嘆一声,泪洒龙袍,像极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你以为皇爷爷糊涂了?可大明经不起再来一场胡李案了.......。”
胡惟庸、李善长两起大案,老朱杀戮甚重,牵连三万余人,应天府定远县胡、李的家乡,几乎户户嚎哭,以致於到现在,定远县市面萧瑟,人丁不旺,户籍连元末时都比不过。
“皇爷爷这话,孙儿不认同。大明社稷重要,我娘的性命就不重要,我大哥无故早夭就不重要,我皇奶奶思念孙儿早逝不重要。”
“孙儿倒是要问一句皇爷爷,没有了至亲之人,要这江山何用?要这皇位何用?”
朱允熥闻言,惨笑质问朱元璋。
他的话音方落,仿佛在呼应一般,天上响雷轰隆隆响起。
雨从殿顶琉璃瓦的缝隙漏下来,似乎在昭告,大明的朝政藏污纳垢,需要暴雨冲涮,方能回归乾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