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荷香引客归故处 匠心薪火照新程(2/2)
体验竹编那天,伊莎贝拉跟著周师傅劈竹丝,竹刀比她想像中重,第一次劈的时候,差点伤到手指。周师傅耐心地教她如何握刀,如何找准竹子的“筋骨缝”,还特意找了根较细的竹子让她练手。练了一下午,伊莎贝拉终於能劈出均匀的竹丝,虽然不如周师傅劈的细,但她还是很开心,举著竹丝对苏晚说:“原来劈竹丝这么难,周师傅每天劈这么多,肯定很辛苦。”
“习惯了就好,”周师傅笑著擦了擦汗,“我从十几岁就跟著父亲学竹编,劈了几十年竹丝,手上的茧子都厚了,早就不觉得累了。看著自己编的东西被人喜欢,比什么都开心。”伊莎贝拉看著周师傅手上的茧子,那是几十年匠心的印记,心里忽然有些感动——这些手艺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守护著传统手艺,让它们不会在时光里消失。
学绣的时候,伊莎贝拉跟著张嫂绣荷,手里的绣针总不听使唤,针脚歪歪扭扭的。张嫂握著她的手,一点点教她如何下针、如何走线:“绣要静下心,眼睛要准,手要稳,针脚要匀,这样绣出来的才好看。”伊莎贝拉跟著张嫂的动作,慢慢绣出一片瓣,虽然还是有些粗糙,但她看著布面上的瓣,心里满是成就感。
“原来每一件手作都这么不容易,”她放下绣针,揉了揉发酸的手指,“之前只看到成品的好看,却不知道背后要付出这么多心血。以后我要跟顾客多讲讲这些手作的故事,让他们知道,每一件作品都藏著手艺人的心意。”张嫂笑著点头:“只要有人喜欢,我们就愿意一直做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清溪的手艺。”
一周后,伊莎贝拉要回巴黎了。临走前,手艺人给她准备了满满的伴手礼:王婶装了一筐栗子和几块新染的布料,周师傅编了个竹编行李箱和几个暖手宝套,张嫂绣了块荷暗纹的荷染手帕,小宇则送了她个竹编相框,里面放著大家一起在荷塘边拍的照片。
伊莎贝拉抱著伴手礼,眼眶有些发红:“谢谢你们,每次来清溪都能收到这么多礼物,我都快不好意思了。”苏晚笑著拍了拍她的肩膀:“这些都是我们的心意,你带著它们回巴黎,就像带著清溪的祝福一样。等秋冬新款做好了,我们再一起在巴黎办发布会。”
汽车缓缓驶离村口时,伊莎贝拉摇下车窗,朝大家挥手,包上的竹编钥匙扣在风中轻轻晃。苏晚和手艺人站在老樟树下,看著汽车的影子渐渐消失在山路尽头,心里满是期待——他们知道,这次的合作又会是一个新的开始,清溪的手作会像秋日的荷香一样,飘得更远,让更多人感受到匠心的温度。
回到工坊,苏晚把伊莎贝拉留下的设计稿整理好,分给手艺人:“王婶,你负责染深褐色和墨绿色的布料,下周开始熬染料;周师傅,竹编边和暖手宝套要抓紧做,月底前要完成一半;张嫂,你跟绣娘们先练一练立体荷的绣法,爭取把针脚练得更匀。”
“放心吧,苏丫头,”周师傅接过设计稿,眼里满是干劲,“我们肯定按时完成,不会耽误工期。”王婶也点头:“我明天就去后山收栗子壳和松针,保证把布料染得均匀好看。”张嫂则拿起绣针,在手里掂了掂:“我今晚就跟绣娘们说,让她们早点来练习,一定把最好的手艺拿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工坊里又恢復了忙碌的景象。每天清晨,王婶都会第一个来到染坊,生起柴火,开始熬染料,栗子壳和松针的香气飘满整个村子;周师傅则会早早地去竹林里砍竹,回来后劈竹丝、编边,竹刀落下的脆响在晨雾里格外清晰;张嫂和绣娘们坐在绣坊里,手里的绣针上下翻飞,深绿色的丝线在布面上渐渐织出荷的轮廓。
苏晚每天都会去各个工坊看看,帮王婶搅拌染料,帮周师傅整理竹丝,帮张嫂检查针脚,偶尔还会教村里的年轻人编竹编、染布。有天下午,她正在染坊里帮王婶晾布料,村里的小学老师带著几个孩子过来,孩子们手里拿著画纸,上面画著荷和竹子。
“苏晚姐,我们想跟你们学手作,”一个小女孩仰著小脸说,“我们想做竹编荷,送给城里来的支教老师。”苏晚心里一暖,连忙点头,找周师傅拿了些细竹丝,教孩子们编简单的荷掛件。孩子们学得很认真,虽然手指被竹丝扎到了也不喊疼,反而越编越起劲。
看著孩子们专注的样子,苏晚忽然想起小宇刚学竹编的时候,也是这样认真。她知道,手艺的传承,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去的,从周师傅到小宇,从小宇到这些孩子,只要有人愿意学,清溪的手作就永远不会消失。
月底的时候,手艺人已经完成了一半的材料准备。深褐色的荷染布堆在染坊里,泛著柔和的光;竹编边和暖手宝套装在竹筐里,精致得像艺术品;绣坯布上,立体的荷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绽放。苏晚把这些材料拍下来,发给伊莎贝拉,伊莎贝拉很快回覆:“太漂亮了!我已经跟工厂打好招呼,等材料齐了就开始生產,爭取冬天前让新款上市。”
这天晚上,苏晚坐在荷塘边,看著满池的残荷。虽然荷已经谢了,但荷叶依旧翠绿,莲蓬立在水中,像一个个小小的灯笼。她想起伊莎贝拉说的,要让清溪的手作走向世界,想起手艺人忙碌的身影,想起孩子们认真学手作的样子,心里满是温暖。
她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比如材料的供应、工期的紧张、市场的变化,但只要这些手艺人还在,只要还有人愿意学、愿意传承,清溪的荷韵就会一直传下去。就像这荷塘里的荷,每年秋天凋谢,来年夏天又会绽放,生生不息,永远不会凋零。
苏晚站起身,往工坊的方向走。远处的竹编坊里还亮著灯,周师傅应该还在劈竹丝;染坊里飘著栗子壳的香气,王婶可能还在检查染料;绣坊里传来细微的绣声,张嫂和绣娘们或许还在赶工。她知道,这些忙碌的身影,这些匠心的坚守,就是清溪最美的风景,也是她愿意一直守护的初心。
月光洒在石板路上,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苏晚看著前方工坊的灯光,嘴角忍不住上扬——她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清溪的手作一定会越来越好,一定会在更多人的心里,种下一颗关於匠心与美好的种子,让荷香飘满四海,让匠心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