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章 反炮兵武器(1/2)
第1147章 反炮兵武器
数日后,尼罗河三角洲边缘,一片名为“玛瑞奥提斯”的湖畔平原,罗马军团的鹰旗在干燥的热风中猎猎作响。
在这里,两个罗马军团(第三“昔兰尼加”和第二十二“德尤塔鲁斯”军团的一部,总计约一万八千余名重步兵)组成了庞大的方阵,列阵于湖边。他们的两侧是来自利比亚和努米底亚的辅助骑兵和轻步兵,总数约八千余人。
弗拉维乌斯总督亲自坐镇中军督战,目光坚定的凝视着东方的地平线。
在那里,烟尘冲天而起,仿佛沙暴来临。紧接着,无数面赤红色的旗帜出现在尘烟之中,如同地狱漫卷而来的火焰。
汉军来了!
这些人到这里的并非汉军西征的全部主力,但即便是先锋和部分主力,其规模也不逊于罗马人在此迎敌的大军。
首先,汉军的核心自然是关羽与张飞各自率领的两千名三河骑士,这四千精骑,虽然不是人马俱甲的具装骑兵,但汉军将士也装备着精良的铠甲和锋利的武器,更是每骑都列装了铁制马镫和高桥马鞍的突骑集群,是实打实的压阵主力。
在四千主力骑兵周围,则是数量更为庞大的匈奴、鲜卑、乌桓和贵霜等地的降骑,他们是轻装骑士,穿着精干的皮甲,带着弓箭与弯刀,少数人还有闪亮的铁甲护心,总兵力三倍于汉军主力,有一万二千余骑左右。
在队伍的最后,还有许多埃及本地的义军与犹太人和一路来收编的其他当地民族组成的辅助部队,约一万人左右。
他们在平时负责押运粮草、维护后方秩序,在战时则会承担填补阵线缺口等任务。这些人绝大多都曾受罗马压迫,如今纷纷揭竿而起,虽然没有精良的护甲,但每人也都从汉军那里领到了长枪和弯刀等武器——大汉这一路西征,别的不说,缴获的武器那是管够。
就这样,两军很快就在湖畔边各自列阵,双方军队总数大体相当,都是近三万人,但却各有特色。
罗马人的主力步兵更多,装备看起来也更精良,纪律更好。
反观汉军,除了绝对主力的四千骑外,正如弗拉维乌斯总督所料,充斥着大量成分复杂,战斗力可疑的仆从军部队,唯一的优势就是骑兵更多。
而针对这一点,为了瓦解汉军的骑兵优势,弗拉维乌斯总督也是下了苦功,刻意选择了这片湖畔平原列阵。
不要小看这个平原,乍看起来此地一马平川,似乎非常有利于骑兵冲锋,但实际上,此地西侧紧邻广阔的玛瑞奥提斯湖,东侧则分布着数条尼罗河泛滥后形成的季节性溪流与沼泽湿地。弗拉维乌斯精心布阵,将罗马军团的重步兵方阵牢牢锚定在湖畔与湿地之间的狭窄走廊地带,其正面宽度仅能容纳约八个大队(约四千人)并肩作战。
这是一个极其聪明的战术选择。它极大地限制了汉军庞大骑兵部队的机动空间和展开宽度,迫使汉军无法利用其数量优势进行大范围的包抄或车轮战术,只能从正面或有限的侧翼发动进攻。而正面,正是罗马军团最强大的方向——如林的长矛、厚重的盾墙和暴雨般的投枪(pilum)在等待着任何敢于冲锋的敌人。
罗马军团的左右两翼则分别由利比亚轻步兵和努米底亚骑兵保护,并得到湿地与湖泊的地形掩护,相对安全。弗拉维乌斯的意图非常明确:将这场战役变成一场纯粹的、硬碰硬的正面消耗战,用罗马军团无与伦比的正面防御和近战能力,磨碎汉军骑兵的冲击力,最终拖垮那些意志力薄弱的仆从军。
“哼,罗马总督倒是选了个好地方。”关羽抚髯冷哼,丹凤眼中寒光一闪,瞬间便看破了弗拉维乌斯的意图。“欲使我铁骑无用武之地,逼我与之角力于方寸之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