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沈乐:为啥我要偷懒?为啥我不开代(2/2)
现在,官府和五斗米道的叛军,倒向哪一家能保全家族?
很显然,没有正确答案,或者说,两个都不是正确答案……
沈乐已经在旁边点头了。孙恩卢循起义,长达十二年,当中反复拉锯n次:
光是孙恩就拉锯了四次,打掉王凝之这一批,被谢琰刘牢之打退,逃到海岛;
第二年又来一波,干掉了谢琰,又被打退;
第三年又来,被刘裕打败——话说这位也算是很有福气了,东晋末年几个有数的名将都有幸碰过;
第四年被彻底干掉,战败投海而死,他妹夫卢循接过指挥权,又连续打了好几年……
这么一波一波,反复推来推去,夹在中间的中小世家和老百姓,那真是苦不堪言,破家灭门就在眼前。
家里底子再厚,看得再准,能顶得住一波,也顶不住四五波、六七波啊!
“唔……”
几位族老都低头沉吟起来。沈乐恨不得跳过去,一个一个掰着他们的脑袋让他们点头:
这个决策没错啊!
快跑!
快跑!
趁着现在,孙恩起义军和官军还没分出胜负,或者还在高歌猛进,赶紧收拾收拾,卷起全族人口跑路!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不要犹豫了,赶紧跑!
“说得有道理啊……”
“没错……老祖也说过……”
“家族这么多年来,一直大力造船,就是为了有朝一日事不可为,赶紧撤退的!”
“会稽已非乐土,闽地尚可暂居……”
“走!”
不得不说,沈家在沈乐几次三番的降临代打之下,是很有点儿开拓进取的精神在身上的:
毕竟永嘉南渡到孙恩卢循起义,也不到一百年,沈乐自己的意识撤离之后,他降临的那个身体,守着他的方针,还在不停地造船。
造适合北上,适合运货的平底沙船;造船底尖尖,适合南边海域的“绿眉毛”;造稳重敦实,适合护航打人的四百料大明战船……
在孙恩卢循起义的时候,沈家的船队,已经攒了三四十条大小船只。全力运输的话,一次往返,可以运一千人……
“走!立刻走,尽快走!先把人尽量带走,能带多少带多少……”
“沈炯,你负责安排家族人口,一家一家去谈,谁家先,谁家后;
沈然,你负责梳理佃户,要小心,尽量选忠心可靠的,不要让他们走漏风声;
沈焰,你安排家族产业,除了必不可少的,能卖就卖,能抵押就抵押……”
偌大的家族,像一架低功率运行了很久的战车,隆隆咆哮起来。不到半个月,第一支船队已经扬帆出海,奔向闽地——
“应该能够顺利迁走吧?”沈乐站在船头,迎着有些冰冷的海风,满怀期待。
沈家南迁的时机还算不错,抢在九月末、十月初出发,避开了台风,也正在赶上了东北季风大起;
运气更好的是,孙恩起义军正在志得意满,大举进军。这时候,他们忙着杀高官,杀权贵,抢钱抢地盘,对后方看守不严:
区区一个中小世家,有一批人想下海?随他去就是了!
沈家卡着这个当口,只了七天时间,就把第一批人手迁到了晋安郡。然后,是第二批、第三批……
等到刘牢之率领大军进攻,孙恩部大败,不得不率男女二十万口退入海岛的时候,沈家的核心族人已经撤完,就连佃户,都撤走一半了!
从头到尾,沈乐这个沉默的旁观者,伴随着这支船队南下,看着他们在晋安郡登陆,看着他们用携带的财货打通关节。
看着他们披荆斩棘,在陌生的土地上重新建立庄园,带着佃户们开垦田地,家主们也胼手砥足,亲自下地耕种……
最初的几年异常艰难。闽地不愧为“七山一水一分田”,生存资源十分缺乏:
北来的迁徙者,与当地的地主、土著之间,为了水源、土地、山林,冲突不断。
沈家凭借着严密的组织和尚存的武力,勉强站稳了脚跟,但是元气也不断耗损。
沈乐只能旁观,看着接任的年轻族长沈炯鬓角早早染上白霜,看着族中子弟在械斗中伤亡,心中百般焦急,却无能为力:
为什么?
为什么他那时候懒了一下?
如果他选择降临模式,如果他选择代打,他能指导沈家建造土楼,能指导沈家制造军械、训练士卒,应该,损失不会这么大的!
加把劲……再加把劲……再撑一撑,当地土著也不是什么青面獠牙的吃人鬼,只要双方达到势力平衡,熬过去,就是海阔天空!
一年,两年,三年,双方的摩擦烈度终于渐渐止歇,甚至开始试探性地联姻。沈乐也松了一口气——
他这口气松得太早了。就在第四年,卢循部在孙恩败亡后再次崛起,率领庞大的船队沿海路南下,一路攻城略地!
从会稽郡到晋安郡,甚至再到广州、合浦和交州,处处陷入了战火。
乱兵如蝗虫过境,沈家辛苦数年建立的基业,在卢循大军面前如惊涛拍岸,瞬间就被打碎——
庄园被焚毁,仓廪被洗劫,族人、佃户死伤逃亡,十不存三四。
族长沈炯拼死血战,最终身负重伤,才带着仅存的千余族人,乘着早已准备好的、最后一批海船,仓皇逃离了这片再次沦为焦土的土地。
而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是夷州。
那是祖上随着孙吴卫温、诸葛直探索过的海外大岛,记录在早已泛黄的家族海图之上。
沈乐之前几次降临,都没有断了重走这条航路:这边,可以成为沈家,最后的避难之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