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针上雕花,最精妙艰深的儒家改良(2/2)
“想要『抑制兼併』,必须循循善诱,先礼后兵。纵观前朝的各种办法,也就是『税契—减赋—赐爵』三种,来换取士族,尤其是世家大族的合作。世家大族与豪强的庄园,愿意转正其佃客为齐民的编户,缴纳常年税赋的,就赐予新契,减少更赋。对完成『隱户转编户』、『寄名田转契『的宗族,则赏赐乡亭『乡里义碑』,並赐爵一级。而赐爵又可抵徭役、赎罪.”
“只有这两种优待,拉拢了八、九成的士族豪强后,才能对剩下的一、两成,对『拒不转正、聚徒为暴』顽固豪强,进行田地与丁口隱户的强行剥夺。治国之道,刀兵血光,尤其是对世家、豪强动手,是最后才用的手段,非得仁义用尽,才可行之”
“再往后,针对灾年疫年的『賑济仓贷』,则是最需要执政能力,执行难度最高的。郡国以太仓旧储与豪强输谷,賑济百姓,春贷秋还,灾年减免这策略说起来容易,一旦在地方上执行,就往往弊政百出。地方吏员贪婪逐利,常常与朝廷的政策相反,会逼著百姓借贷,再高息收贷,趁著灾年大行兼併要给灾年的百姓一条活路,恐怕还是得靠仁义的大族,收纳流亡的灾民才行!嗯,你说僱佣灾民,修筑水利工程?要维持灾民的秩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不过,你太平道擅长鬼神之说,也擅长賑灾救济,或许是能行得通的。”
“而要监督地方的政策执行,又得有『清议监督』。恢復郡学—乡里的清议听讼,由三老、孝廉、文学掾参与,考察吏员所为。然后,重申尚书—州郡的官吏考课,把『度田』、『正税』、『均平』、『賑灾』,纳入二千石官员的年考,並与察举孝廉的名额掛鉤。只有以各地士族最在意的『举荐名额』,才能来换取他们的执行力.对,你说的不错,这就是『妥协』。中央与地方的妥协,朝廷与世家大族、地方豪强的妥协”
大儒荀爽抬起白眉,不时与出言询问的张承负,谈论两句。这论道讲到这里,倒是有些像是讲学,讲述荀爽自身的道义。而他传道的对象,也不是为了太平道,而是为了同样奋笔疾书的荀氏子弟。等这一番切实可行的经验讲完,他才再次望向大贤良师张角,悠然总结道。
“张道人,要改革天下的弊政,有『三不一行』。不能与世家大族硬碰硬,而是得用名分与利益,换来『隱户回册、寄名正契』。不以苛捐杂税扰害黔首,而用常年稳定的税额替代临时加派。临时的摊派,是最容易被小吏们动手脚作恶的。不以賑贷为刑具,而以公贷、缓徵,大族僱佣,来给灾民劳作耕种的机会。然后,把为了名望的清议,转为明確的考课,让善政可被度量、可被用於奖惩,也就是你所说的事功”
大儒荀爽坦然说了许久,大贤良师张角面露深思,不时回应两句。而旁边张承负眼神闪动,颇有所得。良久后,他满是敬意的看了荀爽一眼,再次提笔写道,记录下最难得的探索与治政经验。
“大儒荀爽的改革方法,是在不深刻触动旧有阶层利益的情况下,在既有產权上做『数与籍』的文章、在既有士族上做『名与利』的文章、在既有常年税上做『减免与替代』的文章,从而以最小阻力换得最大的执行可能。这是切合实际的改良式改革.”
“这种改革的目標,是使国家財政『可持续』、小民负担『可承受』,再由『乡里教化与清议』,把改革的秩序稳固下来。这是针上雕,是小火慢燉的政治功夫。要实现这一套精妙复杂、艰深细致的政治操作,必须要对汉室朝廷与地方的政治逻辑,有著极其深入的认知。同时,主持改革的重臣,必须有著天下的名望,还有可信赖的族中子弟、门生故吏,去地方上监督执行”
“这是大儒荀爽为荀氏一族,所探寻出的『仕途』,是治国辅政的儒家权术。荀氏能在曹魏一朝中大兴,是有传承的学术基础的!”
“然而,这儒家的改良式改革,我太平道只能借鑑其中的分析,认知大汉中央与地方的行政特点,了解地方官吏的行事手段,却不能採纳执行”
“归根结底,这条士族改良之路,对我太平道而言,是行不通的!在士族与黔首百姓间首鼠两端的下场,便是失去黔首百姓的信任,而让世家大族,贏得最后的胜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