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藩心归服,天威远播(2/2)
很快。
时间便到了天启二年一月一日。
天还未亮,紫禁城便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唤醒。
乐工们抱着乐器,在午门外列队;锦衣卫的缇骑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早早守在了仪仗必经之路的两侧。
朱由校身着衮服,在内侍的搀扶下,先往太庙行祭告之礼。
太庙内,列祖列宗的牌位前燃着香烛,烟雾缭绕。
他端端正正行四拜礼,并祭祀祷祝。
祭完太庙,他遣兵部侍郎袁可立前往德胜门外的校场祭旗。
按大明规制,大阅前需以太牢(牛、羊、豕)祭旗,祈求军威浩荡。
不多时,德胜门校场方向传来三声沉闷的礼炮,炮声震得紫禁城的积雪簌簌滑落,也拉开了元日大阅的序幕。
“陛下起驾!”
内侍的传报声在宫道上回荡。
朱由校登上銮驾,仪仗队伍缓缓从午门出发:
最前是十二名缇骑开道,手持金瓜、钺斧、朝天镫。
接着是銮驾,由十六匹骏马拉着,车厢上雕着龙凤呈祥的纹样,四周挂着明黄色的幔帐。
后面是文武百官,按一品到九品的顺序列队,文官着绯、青、绿各色官袍,武官穿亮银甲。
沿途的百姓早已扶老携幼等候在街边,见仪仗过来,纷纷跪伏在地,高声呼喊: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此起彼伏,连寒风都似被这热情驱散了几分。
辰时初。
仪仗抵达德胜门外的校场。
这里早已人山人海:
西侧是列阵的军队。
东侧是文武百官,按品级站成几列,目光都望向銮驾的方向。
朱由校从帝辇上走下,玄色的衮服在寒风中微微飘动。
周围的军卒、百官、百姓再次跪伏在地,“万岁”声震天动地,连校场旁的树木都似被这声音震得轻颤。
他缓步走向将台。
这座临时搭建的检阅台高约三丈,四周插着十二面神旗,分别绣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纹样,风一吹,旗帜猎猎作响。
台下设着金鼓仪仗,鼓手们握着鼓槌,神情肃穆,只待号令。
“请陛下登台,校阅三军!”
鸿胪寺寺丞高声唱喏,声音穿透人群,传遍校场。
朱由校拾级而上,登上将台。
登台之后,太阳已经彻底升起来了。
朱由校沉声下令。
“发炮,阅兵开始!
“砰砰砰!!”
话音一落,三声礼炮轰然响起,炮声震得地面都在微微颤抖。
随着炮声,鼓手们敲响金鼓,“咚咚咚”的鼓声与士兵们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
将台两侧的观礼席早已按规制排开,东侧是大明文武百官,西侧则是前来朝贡的藩国使臣与部落首领。
布和台吉身着科尔沁部的锦缎皮袍,腰间系着镶嵌宝石的弯刀,坐在西侧首座。
他身旁的暹罗使臣穿着明黄嵌金的纱笼,不时好奇地打量着校场的军队。
安南使臣目光紧紧盯着将台上的朱由校,眼底满是敬畏。
缅甸、苏禄等国的使臣也各有姿态,或低声交谈,或屏息观察。
倒是大明的藩属之中,不见倭国的踪迹。
原来。
自万历年间壬辰倭乱后,倭国官方朝贡便已中断,如今大明与倭国关系冷淡。
对于小日本,朱由校肯定是不会放过的。
等到大明整顿得差不多了,就是要让小日本叫爸爸的时候。
除了大明的藩属之外。
西侧末座坐着几名金发碧眼的欧罗巴使臣,分别来自葡萄牙、西班牙、英吉利、法兰西。
他们身着的汉服,戴着十字架,有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大明对外的政策是“非朝贡不贸易”。
若想与大明通商,便只能以“朝贡”之名前来,即便心中不愿,也不得不遵守天朝上国的规制。
其实
若非朱由校要震慑西夷,他们连到场的资格都没有。
就在这个时候,鼓声响起。
“咚!咚!咚!”
三声震天的鼓声响后,阅兵正式开始。
首先出列的是京营方阵。
三千京营士兵身着亮银甲胄,手中握着长戟与盾牌,步伐整齐得如同一个人。
“踏!踏!踏!”脚步声震得地面微微颤抖。
朱由校坐在将台上,看着这支队伍,嘴角露出赞赏的笑容,顿时有了后世阅兵的感觉了。
他就差喊同志们辛苦了。
“袁可立督练京营多时,今日看来,成果斐然。如此劲旅,当赏!”
袁可立自任京营提督以来,革除积弊,严格训练,将原本松散的京营打造成了精锐之师,新兵也操练得有模有样。
此刻的整齐阵列,便是最好的证明。
观礼席上,暹罗使臣忍不住惊叹:
“天朝上国的军队,竟如此齐整!”
布和微微皱眉,昨日心中的野心被这阵仗压下几分。
他从未见过如此纪律严明的军队,科尔沁的骑兵虽勇猛,但若是对上这支军队,恐怕,连塞牙缝都不够。
京营方阵过后,辽东军的旗帜缓缓升起。
白杆兵手持特制的白蜡杆长枪,枪尖裹着铁皮,阳光下闪着寒光。
戚家军穿着标志性的红色号服,手持火铳与长刀,步伐沉稳,带着百战之师的杀气。
广西狼兵则赤着双脚,手持短斧与藤牌,身形矫健,眼神中透着悍不畏死的狠劲。
最让人动容的,是紧随其后的残兵方阵。
这些士兵有的断了左臂,空荡荡的袖管绑在腰间,却依旧握着残枪,保持着行军的姿态。
有的断了右腿,拄着木杖,一步一步艰难却坚定地向前走。
还有的脸上带着狰狞的伤疤,一只眼睛蒙着布条,却依旧挺直脊背,目光如炬。
当他们走过观礼席时,校场两侧的百姓沉默了,连呼吸声都不见了,不少人红了眼眶。
正是这些士兵,在辽东的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才换来了大明的安稳。
阅兵的高潮,是大明最新武器装备的展示。
十门数千斤重的铜质火炮被士兵们推着前进,炮身刻着精美的龙纹,炮口泛着黝黑的光泽。
几名工匠还展示了新式的连发火铳,扣动扳机时“砰砰”作响,铅弹精准地射中远处的靶心。
还有改良后的火箭筒,点燃引线后,火箭呼啸着飞向天空,划出一道长长的弧线。
“轰——!”
一门火炮被点燃,炮弹落在远处的空地上,炸开一团烟尘,震得地面都在颤抖。
观礼席上的藩国使臣们纷纷起身,眼中满是震撼。
西夷使臣更是脸色发白。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威力巨大的火炮。
便是他们都没有这种威力的火炮。
而见到如此利器,最慌的,还是布和。
昨日他还在心中盘算“彼可取而代之”,想着蒙古人或许能重现帝国辉煌,可今日看到大明的军威。
整齐的方阵、悍勇的士兵、威力惊人的武器,再想到自己部落的那点兵力,只觉得一阵窒息。
科尔沁部就算联合草原所有部落,恐怕也不是大明的对手。
“或许……给大明当狗,也不是丢人的事情。”
布和心中突然冒出这个念头,这个曾经让他不屑的想法,此刻却显得无比现实。
大明能给他顺礼王的爵位,能让他享受锦衣玉食,还能庇护科尔沁部不受其他部落侵扰,这样的“依附”,远比不自量力地对抗要明智得多。
他抬头望向将台上的朱由校,这位年轻的大明皇帝正目光坚定地看着军队,身上透着一股掌控一切的威严。
布和连忙低下头,收敛了所有野心,心中只剩下敬畏。
从今往后,他再也不敢有半分反抗的念头,只能乖乖做大明的顺臣。
阅兵方阵的最后一列刚走过校场,将台上的朱由校便缓缓起身。
玄色衮服在寒风中微微飘动,他抬手按在腰间的玉带,目光扫过下方黑压压的人群。
军卒们甲胄未卸,脸上还带着阅兵时的激昂。
百官们敛容肃立,等候着下一步旨意。
西侧观礼席上,藩国使臣与布和等人更是屏息凝神,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
“诸位!”
朱由校的声音不高,却借着风势传遍整个校场,带着帝王独有的威严。
“今日大阅,军威已显;朕还为诸位备了一份‘大礼’:
草原察哈尔部大汗林丹汗,乃成吉思汗嫡系血脉,今日特请他为朕、为大明,献一支草原之舞!”
话音落下,校场瞬间安静下来,连风似乎都停了。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校场东侧。
那里。
两名锦衣卫正引着一个身着草原大汗服饰的人缓缓走出。
那人正是林丹汗。
这位草原大汗原本桀骜的脸庞此刻涨得通红,像是被煮熟的虾子,头埋得低低的,连脖颈都绷得僵硬。
他怎么甘心?
曾几何时,他也是草原上说一不二的大汗,马鞭一挥,便能召集数万骑兵,连建奴都要让他三分。
可如今,却成了大明的阶下囚,要在万人面前跳舞取乐。
这份羞耻,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让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可他更清楚,若是不从,等待他的只会是更屈辱的死法。
他想要活着。
只有活着,才有未来!
草原的马头琴音缓缓响起,调子带着几分苍凉,却没了往日的豪迈。
林丹汗深吸一口气,硬着头皮抬起头,脚步僵硬地跟着节奏挪动。
他的动作笨拙极了,昔日在草原上策马时的灵活荡然无存,手臂挥摆得毫无章法,连脚下的步伐都时常错乱,与宫中美人起舞时的轻盈曼妙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朱由校看来,这个林丹汗,舞姿不行!
可没人在意他的舞姿是否优美。
所有人都盯着他那张写满羞耻的脸,盯着他身上那套象征“草原大汗”的服饰,盯着他在大明校场上俯首献舞的模样。
西侧观礼席上,葡萄牙使臣眼中满是震惊。
他曾在本国听闻过“成吉思汗”的传说。
那个被法兰西人称为“上帝之鞭”的男人,率领蒙古铁骑踏遍欧亚,让整个欧罗巴都为之战栗。
可如今,他的嫡系子孙,却要在大明皇帝面前跳舞?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明的实力,早已远超当年的蒙古帝国!
西班牙使臣也脸色发白,低声对同伴道:“今后与大明通商,绝不可有半分不敬。”
东侧的文武百官更是心绪翻涌。
内阁首辅方从哲望着林丹汗的身影,眼中闪过一丝感慨。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让颉利可汗献舞,彰显大唐天威,成为千古美谈。
如今,当今陛下也做到了!
这哪里是简单的“献舞”,这是陛下在向天下宣告:
他要做像唐太宗那样的雄主,要让大明重现盛世荣光!
李汝华与孙如游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
有这样有魄力的君主,大明何愁不兴?
最激动的当属校场下的百姓与军卒。
“看到没?那是草原大汗!连他都要给咱们陛下跳舞!谁说大明快不行了?这分明是要中兴了啊!”
身旁的军卒们更是爆发出阵阵欢呼,之前因战事而生的疲惫,此刻全被自豪感取代。
他们浴血奋战,不就是为了这样的时刻吗?
为了让大明的威严,震慑四方!
大明,是最屌的!
天朝上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曲终了,林丹汗像是脱力一般,双腿发软,几乎要跪倒在地。
锦衣卫上前一步,将他架到一旁,他却依旧低着头,不敢看任何人。
朱由校抬手压了压,校场的欢呼声渐渐平息。
“林丹汗献舞,乃大明天威所致。”
他语气沉稳,目光转向受阅队伍。
“今日所有受阅将士,皆有赏赐—。京营将士各赏银五两,辽东军卒各赏银十两,伤残士兵再加倍!”
接着,他又看向西侧的使臣。
“各国使臣远道而来,朕亦有厚赏,稍后由礼部送至会同馆。”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欢呼声再次响彻校场,军卒们举着兵器高呼,百姓们跪地叩拜,使臣们也跟着起身行礼,声音传遍各处。
天启二年的第一日。
这场元日大典,以一场震撼人心的阅兵开场,以一次威慑四夷的献舞为高潮,最终在满场的万岁声中落下帷幕。
它像一剂强心针,让朝野上下看到了大明的实力,凝聚了涣散的人心,也让四方外夷知晓了大明的威严。
可朱由校站在将台上,望着眼前的盛况,心中却没有丝毫懈怠。
他清楚,这只是开始。
辽东的建奴尚未剿灭,九边的积弊尚未清除,草原的祸患没有彻底解决,江南的税改仍需推进,西南的奢崇明蠢蠢欲动,海外的倭国与欧罗巴势力也等着他去收拾。
他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摆驾回宫。”
朱由校转身对魏朝吩咐道,语气平静无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相信有今日的这般势头,大明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
ps:
8800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