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22dishuge.com
首页 > 精品推荐 > 皇明 > 第401章 休沐复政,商技双兴

第401章 休沐复政,商技双兴(2/2)

目录
好书推荐: 从魔禁开始跑团诸天无限 我真无意把她们养成BOSS啊! 三国:满级魅魔,你去酒肆演讲? 三国:我,蔡瑁,大汉忠良 离谱!觉醒雄芯后,吊打漫威宇宙 拾叶小洛的第1本书 我,代驾主播,大姐上车就下播! 我的老婆是天后 穿越者不死于遗忘 一百年前我死了

方从哲闻言,心中早已明了这差事的棘手。

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领了这差事了。

“老臣遵旨。”

只是说完这句话,他心中又有几分苦色。

那些言官连陛下整顿京营、推进税改都要骂上几句,若是知晓要与“蛮夷”通商,怕是能把弹劾的奏章堆得比御案还高。

他估计又要被骂个狗血淋头了。

什么从哲误国,已经是最轻的了,后面的人身攻击,就非常难听了。

可转念一想,他又暗自叹了口气。

自己这内阁首辅的位置,却也不是靠同僚的好感坐稳的。

当年神宗朝,他靠着调和党争、稳定朝局才得以上位。

如今天启朝,陛下锐意革新,他若敢违逆圣意,别说言官弹劾,怕是用不了几日,首辅的印信就得交出去。

虱子多了不痒。

这些年因支持陛下整军、清丈田地、逾越祖制,他挨的骂还少吗?

只要陛下还信他、用他,这点非议又算得了什么?

“此事老臣绝不敢怠慢。”

方从哲再次躬身,语气里没了最初的犹豫,只剩下背锅侠的自觉。

“待下官们摸清西夷底细,老臣再召集阁臣、户部、礼部商议通商章程,定给陛下一个稳妥的方案。”

朱由校见他领会了意图,微微点头:“好,此事便交给你了。你先退下吧,让下面人尽快动起来。”

方从哲躬身告退,脚步虽慢,却没了来时的疲惫。

叶向高这把老骨头也卷是吧?

那我方从哲也开始卷!

倒是要看看,谁先顶不住!

方从哲告退之后。

暖阁内只剩下朱由校一人,他拿起案角一份折迭的图纸。

那是宋应星不久前递来的纺纱机草图。

他之所以敢动“与西夷通商”的念头,绝非一时兴起。

一来,辽东战事吃紧,江南税改虽有进展却仍有缺口,西夷手中的美洲白银正是大明急需的“救命钱”。

单是民间走私,一年就能赚百万两,若能收归官营,至少能填补三分之一的军饷缺口。

二来,天津水师经毛文龙整顿后,已新增战船二十余艘,士兵经半年操练,已能熟练操控新式火炮,守住通商口岸、防备西夷异动的底气,早已足够。

而最关键的,便是宋应星在纺纱机上的突破。

传统纺车一人一日只能纺三两纱,若新机器能实现“一机顶十机”,丝绸产量至少能翻十倍,成本却能降下三成,到时候用廉价高质的大明丝绸垄断西夷市场,赚来的白银能让大明的国库彻底充盈。

“传宋应星即刻来见!”

朱由校对着身侧的魏朝吩咐。

魏朝连忙躬身应诺,快步去传旨。

半个时辰后,暖阁外便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宋应星身着一身青布工匠服,快步走进暖阁。

见到朱由校,他撩起衣摆跪地行礼,声音带着几分气喘,却难掩激动:

“科学院宋应星,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校上前一步,亲手将他扶起。

“不必多礼。”

朱由校拍了拍他的肩膀,。

“朕听说科学院这段时间鼓捣出不少好东西,尤其是你那纺纱机,据说有大进展?

今日正好,你带朕去科学院看看,亲眼瞧瞧这能让大明丝绸‘日产翻番’的宝贝。”

宋应星闻言,眼中瞬间亮起光,连忙点头:

“陛下圣明!新纺纱机已造出三台样机,昨日刚测试过,一人一日能纺三斤纱,抵得上十名纺妇!

臣正想向陛下禀报,没想到陛下竟亲自召见!”

“好!好!”

朱由校连说两个“好”字,语气里满是欣慰。

“走,朕今日便随你去科学院,亲自看看这台‘宝贝’的真容!”

皇城东北角,紧邻兵仗局的一处院落,便是朱由校亲旨设立的“科学院”。

选址于此,正是因皇城守卫严密,且离乾清宫也很近,他这位爱琢磨器物的皇帝,随时能抽身过来查看进展,免去了出城时“清道、戒严、百官随行”的繁琐。

这日巳时刚过,数百名大汉将军,簇拥着帝辇,停在科学院朱漆大门外。

从帝辇上下来,朱由校一身常服,未戴冕冠,只束着玉束带,眼底带着几分对新物的期待,快步跨进了院门。

此时的科学院刚立三月有余,院落是从前的闲置宫署改造而来,占地足有十亩,青砖铺就的甬道两侧,分设了“玻璃坊”“皂香坊”“水泥坊”“织机坊”等几处作坊,虽规制尚简,却处处透着新鲜劲儿。

朱由校刚走至第一间作坊外,便见几名工匠正围着一炉通红的琉璃料,炉边摆着几块透亮的平板。

那是按他当初随口提的“透光琉璃”思路烧制的玻璃试制品,虽边缘还带着些气泡,却已能清晰映出人影。

隔壁的皂香坊里,架子上码着一排排四方皂块,有掺了桂的、玫瑰的,皂体细腻,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倒是水泥和香水,研究的进展比较缓慢,到现在了还没有出成果。

看着这些新鲜物件,朱由校笑着点头,目光却早已越过这些。

今日他来,心头最挂记的,是宋应星提过的“改良纺纱机”。

跟着引路的小吏穿过两道月亮门,便到了织机坊所在的三进院落,刚进院门,三架大小不一的机器便映入眼帘。

朱由校径直走向那几架纺纱机。

“宋卿,介绍介绍罢。”

“是!”

宋应星起身,先引着朱由校走到最外侧那两架稍小的机器旁,指着左边一架高约丈余、带着两层木楼的机器道:

“陛下,此乃如今江南官营织造局常用的‘机’,专织龙袍、妆缎这类繁纹织物。

您看这机身,长达一丈六尺,底下立着一千八百根竹制衢脚,支撑着上层的‘楼’。

织造时需两人协作:

一人坐在楼上,双手提拉‘本’,这本上的每一根耳子线,都对应着机上的一根经丝,提拉之间,经丝便会按纹样起落。

另一人在楼下,双手持梭,来回投纬,将丝线织成布。”

说着,他示意工匠演示,只见楼上的工匠弯腰提拉本,动作迟缓,额角已沁出细汗,楼下的工匠投梭时需双臂用力,半晌才织出寸许布面。

“这机的缺点很明显,织一件龙袍,单是本就得提前半年准备,织造时更是要耗上三四个月。

若要换纹样,拆换本就得上十来天,效率实在太低。”

接着,他又指向旁边一架稍矮些、带着绞综装置的机器:

“这是‘罗机’,专织透气的罗缎,夏季衣物多用它织就。

原理与机相近,只是多了套控制经丝绞缠的装置,同样费工费力。

如今江南民间最常用的,其实是这种‘多锭脚踏纺车’。”

宋应星引着朱由校看向墙角一架小巧的机器,机身带着三个纱锭,踏板连着转轮。

“此车以足运轮,双手理丝,一个农妇操作,日纺纱量能有一斤半,比手摇纺车快三倍,刚好够一台传统织机用。

可问题也在这。

纺纱快了,织布却还是老样子,一台传统踏板织机,一人一天顶多织一匹布,多出来的纱堆在作坊里,卖不出去,渐渐就成了‘纱过剩、布产不足’的毛病,江南织户都愁这个。”

朱由校听得认真,手指轻轻抚过脚踏纺车的木轮,忽然抬眼:“那你改良的新机呢?”

宋应星眼中瞬间亮起光,快步引着朱由校走向院落中央那架最大的机器。

这架机器比机还高些,机身用硬木打造,带着八个纱锭,侧面装着一个黄铜色的梭子槽,槽边还嵌着两根细弹簧。

“陛下您看!这便是臣改良的‘飞梭纺纱机’!”

他指着梭子槽,让工匠踩动踏板,只听“嗖嗖”几声,那梭子竟不用人手投送,顺着滑槽自动往复,速度快得几乎成了一道虚影。

“臣在梭子两端刻了滑槽,装了弹簧和小木锤,踏板带动转轮时,弹簧会借力将梭子弹出,木锤则能缓冲力道,让梭子平稳往返。

这么一改,布面宽度能从三尺扩到六尺,而且一人就能操作。

陛下您猜日产量能到多少?”

朱由校盯着飞梭的动作,眼神发亮:“多少?”

“四匹!”

宋应星声音都高了几分。

“比传统织机快了四倍!而且织出的布面更平整,没有手投梭时的偏差。”

说着,他又指向机器上的八个纱锭:“臣还在纺车上加了纱锭,从三锭加到了八锭,纺纱、织布能在一台机器上初步衔接,算下来,织布速度比从前快了十倍都不止!”

朱由校上前一步,仔细查看纱锭的转动。

八个纱锭随着转轮同步转动,丝线从锭子上引出,顺着导管织入布面,动作流畅,没有一丝紊乱。

他伸手碰了碰弹出的梭子,冰凉的木质带着金属弹簧的韧劲,不由得赞叹:

“好!这梭子改得妙,不用两人协作,还能织宽布,确实解决了大问题。”

“陛下,这还不是它的极限!”

宋应星走到机器另一侧,指着机身预留的几个榫卯接口,说道:

“臣还想把纱锭再加到三十八个!到时候,一台机器日纺纱量能有八九斤,织布速度还能再翻三倍!

只是现在还有些技术没吃透。

三十八个纱锭要同步转动,齿轮咬合得精准,不然容易断丝。

而且梭子的弹簧力道得再调,不然织六尺以上的布,容易脱槽。

不过臣已经画出图纸了,再试两个月,定能成!”

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卷图纸,展开给朱由校看,纸上密密麻麻画着齿轮、纱锭的细节,还有几处用朱笔标注的修改意见。

朱由校接过图纸,心中也十分震惊。

他当初不过是在宋应星面前随口提了句“织布太慢,能不能让机器自己动”,并且给了宋应星大概的研究方向。

没想到宋应星竟真的琢磨出了这么多门道。

天启年间,江南已有不少“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作坊,资本主义的萌芽已悄悄冒头,只是缺了些能撬动产业的技术。

如今这飞梭机一出来,若能推广到江南,不仅织户能多赚钱,朝廷的商税也能多收些,辽东的军饷、边防的城墙,不都有了着落?

他抬头看向宋应星,又扫过院落里忙碌的工匠。

忽然觉得心里亮堂起来。

从前他总被朝臣说“耽于器物,不务正业”,可今日见了这些,才知“器物”里藏着多大的门道。

点点科技树,让工匠们把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既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又能为大明赚来钱财,这不比朝堂上的空争论有用得多?

“宋卿。”

朱由校的表情很是郑重。

“这飞梭机,先造十台出来,送到松江府的大织坊试试水。

所需的木料、黄铜,你直接报给内府监,朕给你批。

至于那三十八锭的机器,你尽管试,缺钱缺人,都跟朕说。

朕倒要看看,这小小的纺纱机,能不能让大明的布帛,卖到海外去!”

宋应星闻言,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臣遵旨!定不辱陛下所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是从珍妮纺纱机开始的。

但这一次,未尝不能从我大明这边开始!

思及此。

朱由校看着干劲十足的宋应星,给他一个朕很欣赏你的眼神。

牛马,好好去干吧!

给大明多赚点钱!

或许

朝廷和西夷通商,断了那些江南士绅、海盗走私的财路,会让江南官场都动荡起来。

而这也可能是朱由校插手江南的大好时机!

ps:

7600字大章!

太多资料要查了,快一点才码完~~

(本章完)

目录
新书推荐: 嫁给残废后我成了首辅夫人 足球:才17岁你说我替补半辈子 海贼:这个海军有亿点贪 红楼:金戈铁马横扫八方 阴阳诡匠 红楼:权倾天下 我以神魔为食 高武:外甥女被欺负,8岁的我堵校门! 爸,你也妹说我家才是苟财阀啊 隋唐:我转投杨广,李二你哭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