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要盟出兵,一战定局(1/2)
第404章 要盟出兵,一战定局
中军大帐内的炭火噼啪作响,锡壶里的热酒翻滚着,水汽模糊了洪瑞凤紧绷的侧脸。
他自然听出了毛文龙话里的“要好处”的意思。
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明白此刻的朝鲜早已没了讨价还价的余地。
绫阳君被围平壤,若大明不出兵,李倧一败,又是李珲那个昏君占据朝堂。
到时候别说对抗朴熙,怕是朝鲜就要亡国了。
“只要将军愿意出兵,一切条件都好说!”
洪瑞凤深吸一口气,眼神满是破釜沉舟般的决绝。
“我朝鲜本就是大明藩属,前番拒绝将军出兵,是我们糊涂,如今已然知错。
只要能解平壤之围,只要能让大明满意,我们什么都愿意答应!”
毛文龙闻言,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
这洪瑞凤倒是识时务,比朝鲜朝堂上那些愚昧腐朽的老臣通透多了。
他身子微微前倾,语气却沉了几分:
“洪使者既知朝鲜是大明藩国,便该清楚,前几年朝鲜与建奴暗通款曲,可不是‘一时糊涂’那么简单。
说到底,还是你们对大明不够忠诚。
如今要我出兵,光有口头承诺可不够,得拿出实实在在的诚意来。”
说着,他目光锐利地扫过洪瑞凤,说道:
“本帅要三个条件,只要你们答应,天津水师明日便可开拔,驰援平壤。”
“别说三个,就是三十个,我们也答应!”
洪瑞凤几乎是立刻接话,表情十分焦急。
此刻的他,满脑子都是“救绫阳君”“平朴贼”。
只要能换来大明出兵,哪怕是丧权辱国,他都敢先应下来。
反正最终拍板的是朝鲜国王与李倧,他只需先稳住毛文龙,请出援军再说。
“好!这可是你说的!”
毛文龙眼中瞬间亮了起来,手指一伸,开始逐条列明。
“其一,朝鲜所有水师战船,即日起归我天津水师节制。
另外,朝鲜需每年建造一艘大船,规格按我大明福船制式,完工后交由天津水师调度。”
洪瑞凤几乎没有半分犹豫,当即点头:
“这个没问题!”
朝鲜水师自万历二十五年漆川梁海战惨败后,二十五年间始终没能恢复元气。
如今主力战船满打满算也不到二十艘,多是小型哨船,连像样的板屋船都不足十艘。
用这二十艘不起眼的战船,换大明水师的全力驰援,简直是稳赚不赔。
至于“每年造一艘大船”,他也没放在心上。
福船虽比朝鲜的板屋船大,但朝鲜的造船工匠本就熟悉板屋船的工艺,稍作改良便能造出类似福船的船只,每年一艘的数量,对朝鲜的造船厂来说也不算负担。
更何况,只要能解眼前的燃眉之急,这点“供奉”根本不值一提。
毛文龙见他答应得如此干脆,心中越发笃定。
朝鲜如今已是砧板上的鱼肉,只能任大明拿捏。
他端起酒盏,抿了一口热酒,继续说道:
“其二,朝鲜需将义州、釜山两处港口交由大明水师驻守,作为我军在朝鲜的补给据点。
日后大明商船往来朝鲜,朝鲜需免除所有关税,且不得阻拦。”
这话一出,洪瑞凤的脸色微微变了。
义州是朝鲜北部的门户,釜山是南部的重要港口,将这两处交给大明驻守,无异于将朝鲜的海防彻底交给大明。
免除大明商船关税,更是会让朝鲜的商税收入减少一大块。
可他转念一想,如今朝鲜内乱未平,根本无力守护海防,大明驻守港口,反而能帮朝鲜防备倭寇与建奴的袭扰。
至于关税,只要大明能帮李倧稳住局势,这点损失也算不得什么。
而且
朝鲜本就没有多少关税。
“……也依将军。”
洪瑞凤咬了咬牙,强装肉痛,答应了下来。
洪瑞凤的表现,让毛文龙十分满意。
他继续说道:
“其三,我大明要在平壤、汉城驻军,驻军的后勤供应,借由朝鲜负责,并且,朝鲜需要为我大明养马,每年上交三千匹战马!”
毛文龙的第三个条件,让洪瑞凤面色大变。
“大明在平壤、汉城驻军”
“后勤由朝鲜负责”
“每年上交三千匹战马”
这些条件,让他一时间有些不能接受。
驻军便意味着大明的兵戈将直抵朝鲜腹心。
后勤供应是无底的消耗,三千匹战马更是掏空朝鲜仅存的国力。
洪瑞凤嘴唇动了动,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毛将军……不知大明要在平壤、汉城驻军多少?”
他还抱着最后一丝希望。
若是驻军不多,或许还能勉强接受。
可若兵力过盛,朝鲜的主权怕是要名存实亡。
毛文龙靠在椅背上,语气漫不经心:
“驻军多少,哪有定数?
若朝鲜能安安稳稳,不与建奴勾结,不生内乱,自然无需多驻兵。
可若是朝鲜再出乱子,或是有人敢对大明二心,那加兵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他这话,明着是“看朝鲜表现”,实则是将驻军的主动权完全握在大明手中,朝鲜只能被动接受。
见洪瑞凤仍在迟疑,毛文龙放下剑柄,语气陡然转冷:
“怎么?使者方才不是说,别说三个条件,就是三十个也答应吗?怎么这才第三个,就接受不了了?”
他眼神锐利如刀,扫过洪瑞凤。
“莫非绫阳君的性命,还比不上这几个条件?”
洪瑞凤的额头渗出冷汗,正要开口辩解,却听毛文龙话锋一转,抛出了更让他心惊的消息:
“实不相瞒,在你之前,朝鲜国主李珲也派了使者来见本帅,同样是邀我出兵。
只不过,他要的可不止是平定朴熙、全焕的乱党,还想让本帅帮他‘平定国内逆贼’。
使者,你说,他口中的‘逆贼’,会是谁呢?”
“轰”的一声,洪瑞凤只觉得脑子一片空白,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
李珲口中的“逆贼”,除了起兵救国的绫阳君李倧,还能有谁?
若是毛文龙转头答应李珲,不仅绫阳君会被当作“逆贼”剿灭,连他这个使者,也难逃一死!
“将军!万万不可!”
洪瑞凤猛地站起身,不顾礼仪地冲到毛文龙面前,已经是六神无主。
“那李珲昏庸无能,早已暗中侍奉建奴,去年皇太极攻朝鲜,他连反抗都不敢,这样的人,怎配做朝鲜国主?
只有我家绫阳君殿下,才是真心归顺大明,一心要为大明抵御建奴!
将军若是助李珲,便是助纣为虐啊!”
毛文龙看着他惊慌失措的模样,心中暗自冷笑。
他早就知道了李倧与李珲的矛盾,故意抛出这个消息,就是要断了洪瑞凤的退路。
而且,货比三家,也让你洪瑞凤知晓,我大明的选择,不止一个。
至于助纣为虐……
关大明何干?
他只在乎大明的利益,他的利益!
毛文龙缓缓说道:
“你说得虽然有道理,可李珲毕竟是朝鲜名义上的国主,他许给大明的好处,可比绫阳君多得多。
本帅是大明的将军,自然要为大明争取最大的利益,至于帮谁,就得看谁的诚意更足了。”
这句话,彻底击垮了洪瑞凤最后的心理防线。
此刻的绫阳君已成困兽,若是得不到大明的支持,别说夺取王位,连性命都难保。
而李珲的存在,更是悬在他们头顶的利剑。
只要毛文龙愿意,随时可以转头支持李珲,将他们彻底碾碎。
“将军!”
洪瑞凤深吸一口气,猛地跪倒在地。
“这三个条件,我等都应允!只要将军肯出兵支援绫阳君,朝鲜愿按条件执行,绝无半分反悔!”
他此刻已顾不得朝鲜的主权与国力,只要能保住绫阳君,只要能换来大明的支持,哪怕是让朝鲜彻底依附大明,也只能答应。
毛文龙见状,脸上终于露出满意的笑容。
他起身扶起洪瑞凤,语气缓和了不少:
“使者快请起!既然绫阳君有如此诚意,本帅自然不会亏待。
明日一早,天津水师便兵分两路,一路由本帅亲自率领,驰援绫阳君。
另一路由副将率领,直驱平壤,十日之内,拿下平壤!”
洪瑞凤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地,连忙躬身行礼:
“多谢将军!绫阳君殿下与朝鲜上下,定当永记大明之恩,日后绝不敢有二心!”
之后两人客套一番,所谓宾主尽欢,仿佛之前的机锋都是假的一般。
洪瑞凤退出中军大帐不久,毛文龙便转身对着帐外高声下令:
“传本帅将令!天津水师全体备战,明日卯时启航,驰援平壤。
辽南诸卫所三千步卒,即刻整理甲胄兵器,随水师一同进发!”
帐外亲兵齐声应诺,脚步声迅速传遍大营,原本沉静的义州港口瞬间忙碌起来。
士兵们搬运粮草、检查火炮,水手们调试船帆、修补船身,战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透着一股箭在弦上的紧迫感。
就在此时。
一名亲卫浑身裹着寒气,匆匆闯入帐内,单膝跪地,声音带着几分急促:
“将军!京城八百里加急,陛下密诏!”
他双手高举一个明黄色的锦盒,盒身印着龙纹,正是皇帝专属的密诏规制。
毛文龙心中一凛。
密诏需亲拆,不许太监传旨,可见此事非同小可。
他当即挥手屏退帐内所有侍从,待帐中只剩自己与亲卫两人,才接过锦盒,用腰间的玉印验过封口,缓缓打开。
密诏上的朱笔字迹力透纸背,寥寥数语,却让毛文龙的眉头渐渐拧成了疙瘩。
“西夷……通商……荷兰海军……”
他低声念着密诏中的关键词。
“三个月内解决朝鲜事,未果则南下,以荷兰为‘杀鸡儆猴’之选,保商道畅通”。
陛下的意图很明确。
与西夷通商已是定局,而野心勃勃的荷兰海军是最大隐患,需以武力震慑。
江南走私势力因通商受损,恐与荷兰勾结,必须提前布局,天津水师作为大明最强海上力量,绝不能长期耗在朝鲜。
毛文龙放下密诏,神色凝重了许多。
他原本的计划,是借着驰援平壤的机会,彻底掌控朝鲜军政,甚至扶持李倧建立傀儡政权,将朝鲜完全纳入大明版图。
可如今陛下的密诏,却打乱了他的部署。
三个月时间,别说彻底掌控朝鲜,就连平定内乱都未必足够。
朝鲜立国千年,根基深厚,即便内乱频发,也绝非短期内能完全驯服的。
“看来,彻底解决朝鲜之事,是行不通了。”
毛文龙走到舆图前,看着朝鲜半岛的疆域,眼中闪过一丝不甘,却很快被冷静取代。
陛下的决断绝不会错,南海的商道与荷兰的威胁,比朝鲜的内乱更关乎大明国运。
他必须调整策略,在三个月内为大明争取最大的利益,然后抽身南下。
这是这朝鲜,该如何处置呢?
毛文龙眉头紧皱。
忽然。
他的指尖顿在平壤与汉城之间,眼中闪过一丝灵光。
既然无法彻底掌控,不如借势而为,让朝鲜的内乱持续下去。
以后等大明抽出空来了,再来收拾不迟。
李倧与李珲的王位之争、西人党与东人党的派系倾轧、朴熙的流寇势力,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棋子。
大明只需在关键时刻出兵干预,扶弱抑强,让朝鲜始终处于分裂与依赖大明的状态,便能以最小的代价,将朝鲜牢牢绑在大明的战车上。
“更何况,之前陛下早有旨意。”
毛文龙想起此前陛下密信中的内容。
倭国银矿储量惊人,经略朝鲜,本就是为日后进军倭国铺路。
朝鲜与倭国隔海相望,若能以朝鲜为跳板,不仅能夺取倭国的银矿,填补大明的国库空缺,还能报嘉靖年间倭寇犯境之仇。
当年倭寇在东南沿海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这笔血债,大明从未忘记。
“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倭寇的仇要报,荷兰人的威胁要除,倭国的银矿要夺,这些目标,既符合陛下的战略,也能成就他的不世之功。
他重新拿起密诏,仔细看了一遍,心中已有了定计。
明日驰援平壤的计划不变,但需加快节奏。
尽快解李倧之围,逼迫其履行之前的三个条件,将朝鲜的战船、港口、粮草牢牢控制在手中。
同时暗中扶持李珲的残余势力,让其与李倧相互牵制,确保大明撤军后,朝鲜仍需依赖大明。
待大局初定,便留下少量兵力驻守义州、釜山,主力则迅速撤回天津,备战荷兰。
战略既定,毛文龙心中再无迟疑。
他连夜调整部署,将驰援平壤的兵力分为两路:
一路由水师副将统领,借水路直插平壤外港。
另一路由自己亲率,以骑兵奔袭,解李倧之围。
夜色深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