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通商解厄,宝钞重谋(1/2)
第409章 通商解厄,宝钞重谋
天边尚未泛起鱼肚白,坤宁宫的寝殿里还黑沉沉的。
在这个时候。
朱由校悄然睁开眼,侧头看向身侧的张嫣,发现她还在熟睡。
他生怕惊扰了皇后,指尖轻轻拨开缠在腕间的锦被,动作放得比寻常更轻,连起身时都刻意放缓了脚步,直到掀开帐帘的瞬间,才松了口气。
殿外候着的宫女早已备好衣物,见皇帝出来,连忙轻手轻脚地上前,奉上温热的帕子擦脸,又递上一件银狐毛领的玄色常服。
二月的清晨仍有寒气,这常服内里缝了柔软的羊绒,暖得很。
朱由校任由宫女为他穿衣系带,目光却时不时飘向寝殿内,直到听到张嫣翻了个身,依旧睡得安稳,才彻底放下心来。
“摆驾乾清宫。”
洗漱完毕,朱由校接过太监递来的暖手炉,声音压得极低。
“奴婢遵命!”
坤宁宫与乾清宫只隔一堵宫墙,路程很近。
紫檀木打造的帝辇早已候在殿外,四周挂着淡青色纱帘,既能挡风,又不遮挡视线。
四名太监稳稳抬着帝辇,脚步轻缓如猫。
不过片刻,便到了乾清宫,在东暖阁门口落下。
朱由校下了帝辇,进入东暖阁中。
此刻。
东暖阁内,宫灯已被点亮,柔和的光晕洒在铺着明黄色绒毯的地面上。
尚膳监的太监捧着早膳进来,一碗熬得浓稠的小米粥、一碟脆爽的六必居酱菜、两个小巧的豆沙包,皆是朱由校平日里爱吃的清淡口味。
他接过玉碗,没心思细品,三两口便将粥喝尽,豆沙包也只咬了一口,便随手放在案上。
昨夜惦记着荷兰使者与江南通商的事,此刻满心都是待处理的政务,哪里有闲心享用早膳。
“把昨日的密报呈上来。”
朱由校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眉心,对着候在一旁的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吩咐道。
很快。
一迭用牛皮纸封装的密报便被送了上来,最上面的一封,赫然写着“荷兰使者动向”。
朱由校拆开密报,目光快速扫过。
“荷兰使者已乘船从天津离开?倒是走得急。”
朱由校眼神闪烁,心中瞬间有了判断。
荷兰人此番只订了五万匹生丝,态度敷衍,如今又急着返航,定不是单纯为了汇报通商事宜。
想来是回去商议如何劫掠过往的葡萄牙、西班牙商队,或是在南海布防,想趁机抢占大明的商道,坐收渔利。
“不过是些跳梁小丑罢了。”
朱由校轻哼一声,眼中满是不屑。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们纵有再多伎俩,也翻不出大明的手掌心。
等毛文龙到京,定要让水师加强南海巡查,让这些蛮夷知道,大明的商道,不是他们想抢就能抢的。”
他将这封密报放在一旁,随手拿起第二封,封皮上写着“江南士绅动向”。
只看了几行,朱由校原本舒展的眉头便紧紧皱了起来。
密报上写得清楚:通商消息传到江南后,苏州、杭州一带的士绅反应激烈。
不少人私下聚会,甚至有传言说,他们要联合蚕农,提前签订蚕丝收购契约,垄断生丝产量。
“这些人,胆子倒是真的大。”
朱由校的声音冷了下来。
这些该吊路灯的江南士绅,他们的想法,朱由校如何会不清楚?
此前他们靠着走私生丝、瓷器,能赚双倍甚至三倍的利润。
如今朝廷禁止走私,只允许他们将生丝卖给江南制造局,再由制造局统一与西夷交易,价格虽比市价高些,却远不及走私的暴利。
对这些贪得无厌的人来说,少赚的那部分,便如同割了他们的肉。
“朕本想着,留一条活路给他们,不想他们倒反过来要挟朝廷。”
朱由校眼中闪过一丝嘲讽。
“提前订下蚕丝,无非是想让朝廷无法完成与西夷的订单,到时候西夷不满,朝廷只能被迫放宽走私限制,他们好再赚那笔黑心钱。”
想到这里,朱由校的眼神彻底冷了下来,原本温和的目光里,渐渐翻涌着杀气。
“真是好大的胆子!阻碍朝廷通商,便是与大明为敌!他们到底有几颗脑袋?”
此话说完,朱由校看向骆思恭,厉声说道:
“传朕的旨意,让江南镇守太监密切监视那些士绅的动向,一旦发现有人敢强制蚕农签契约,或是囤积生丝,立刻抓人!抄没家产!
朕倒要看看,他们的骨头有多硬,敢跟朝廷作对!”
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连忙躬身应道:“臣遵旨!即刻便派人快马传信给南京镇守太监!”
朱由校点了点头,但他眼中倒是还有几分担忧。
江南士绅盘根错节,势力庞大,处置起来需谨慎。
但通商之事关乎大明国运,事关重大。
若是连这些士绅都压不住,日后荷兰人、葡萄牙人更会轻视大明,海疆的安稳,便无从谈起。
“还有,让户部即刻统计江南制造局的生丝储备,若是不够,便从四川、湖广调运。”
“绝不能让这海贸的生意做不成,更不能让那些士绅的阴谋得逞。”
“奴婢明白!”魏朝当即回话。
吩咐完这些事情之后。
朱由校转身,看向挂在一边的大明舆图,手指按在舆图上,手指划过那些标注着“桑蚕核心区”的地名,眉头却未舒展。
他方才动了“镇压江南士绅”的念头,可转念一想,暴力手段虽能立威,却难免激起民怨。
他倒不怕那些士绅作乱,毕竟这群人只会算计利益,论打仗远不是京营的对手,真敢反,派一万京营铁骑南下,便能轻易平定。
可他真正担心的,是西夷订单上那几十万匹生丝。
若是江南士绅真的垄断了蚕丝,朝廷完不成订单,不仅会损失百万两白银的收入,更会让西夷看轻大明,日后通商的主动权,怕是要旁落。
生丝生丝
现阶段来说,朝廷还真的依靠江南。
生丝的源头,便是那小小的蚕茧,是蚕农们辛苦养出来的蚕丝。
蚕丝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生丝的产量,也决定了能否完成西夷的订单。
“江南终究是核心啊。”
朱由校轻声感叹。
苏州的蚕丝以“细柔匀净”闻名,松江的蚕农能一年养三季桑蚕,湖州的蚕丝更是专供皇家织造局,这三地产出的蚕丝,占了大明总产量的七成以上。
可如今这些地方被士绅把持,若他们真的提前囤积蚕丝,朝廷便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过
除了江南,北方也并非不能产蚕丝。
山东的青州、兖州两地,历来是北方养蚕的重镇,尤其是青州的柞蚕,以柞树叶为食,无需像桑蚕那样人工大规模种桑,柞树在山东的山地里随处可见,耐寒耐旱,连寒冬都冻不死。
河南东部的商丘、开封周边,也有农户养桑蚕,陕西的关中平原更是因气候温和,能种桑树,产出的蚕丝虽不如江南细腻,却也能用。
可一想到北方蚕丝的局限,朱由校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北方的蚕种,大多是柞蚕,体型比江南的桑蚕大上一圈,丝纤维也更粗、更有韧性,织出来的“鲁绸”厚实耐磨,适合做军需的帐篷、士兵的冬衣,或是北方百姓穿的粗布衣裳。
可西夷要的是细腻的生丝,用来织轻薄的丝绸,柞蚕丝显然不符合要求。
至于北方的桑蚕,只在山东临清、河南开封周边有小规模养殖。
北方的无霜期太短,一年只有一百八十到二百二十天,桑蚕一年最多只能养一两季,而江南能养三到四季。
更别说北方冬季寒冷,春季多风,桑树发芽晚,桑叶的生长期比江南短了一个月,夏季若遇干旱,桑叶减产,蚕便会断粮,产量远不及江南。
更关键的是技术差距。
江南养蚕已有千年历史,蚕农们从选种、喂叶到煮茧、缫丝,都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
比如选蚕种要挑“白腹蚕”,喂叶要“晨采嫩桑、午采壮桑”,缫丝时要“手轻力匀”,这些都是祖辈传下来的经验。
可北方的养蚕多是农户零散经营,一户人家养个几十张蚕种,既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也没有专业的缫丝工匠,织出来的生丝要么粗细不均,要么光泽暗沉,根本达不到西夷的要求。
“最好是压服江南,不然,就得让北方扩产了。”
朱由校喃喃自语。
山东、河南的官员此前曾上奏,说当地有不少荒地可以种桑,若是能鼓励农户“改稻为桑”,扩大桑树种植面积,再派江南的蚕农去传授技术,或许能提高北方的生丝产量。
可这个念头刚冒出来,他便犹豫了。
“改稻为桑”听起来简单,可执行起来却容易出乱子。
若是下面的官员为了政绩,强迫农户把稻田改成桑田,不给补偿,或是勾结地主强占良田,定会激起民怨。
更别说北方百姓以稻米为主食,改种桑树后,粮食产量减少,若是遇上灾年,百姓没了口粮,怕是要闹出更大的乱子。
这一点,嘉靖年间就有了教训。
江南曾试过“改稻为桑”,结果地方官与士绅勾结,低价强买农户的稻田,逼得不少百姓家破人亡,最后还引发了民变。
如今北方的情况比江南更复杂,百姓本就贫困,若是再处理不当,怕是会重蹈覆辙。
“这事急不得啊。”朱由校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一边是西夷订单的压力,一边是北方扩产的风险,一边还有江南士绅的阻挠,三者交织在一起,让他一时之间竟没了头绪。
他拿起案上的茶杯,抿了一口热茶,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
或许可以先派户部的官员去山东、河南实地考察,看看哪些地方适合种桑,哪些农户愿意改种,再制定详细的补偿政策。
比如种桑的农户可以免三年赋税,朝廷还提供桑苗和技术支持。
同时再加大对江南士绅的管控,让他们不敢轻易囤积蚕丝。
只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而西夷的商船怕是等不了太久。
朱由校望着窗外渐渐升高的太阳,心中暗自盘算:
无论如何,生丝的事必须解决,这不仅关乎百万两白银,更关乎大明海贸的根基。
若是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日后如何在海上与荷兰人抗衡?
如何让大明的商船走遍四海?
思绪回转。
朱由校打开最后一封密报,紧绷的肩线终于缓缓放松。
毛文龙与天津水师昨日回到天津了。
这意味着南海的防备有了主心骨,荷兰人的觊觎、商道的安危,总算有了可托付之人。
他将密报轻轻放在一旁,指心中那点因江南士绅而起的焦躁,也消散了大半。
“陛下,辰时已到,该上早朝了。”
就在这时,一边的魏朝轻声提醒。
他手中捧着明黄色的朝服,上面绣着十二章纹,玄色镶边在晨光下泛着金光。
朱由校点头起身,任由宫女为他换上朝服,系好玉带,又接过太监递来的珠冠。
待一切收拾妥当,他迈步走出东暖阁,乘坐帝辇前往御门听政。
此刻。
皇极门外。
文武百官已按品级列队等候,朝靴踏在汉白玉石阶上,无声却肃穆。
皇极门上,香炉里燃着檀香,烟气袅袅升起,绕着殿顶的蟠龙藻井缓缓散开。
朱由校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阶下的百官,待众人行过大礼之后,才缓缓开口:
“今日早朝,有诸事需商议,其中,便是通商事宜。
此前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三国议定通商,三国共订生丝三十五万匹,瓷器、茶叶若干。
如今江南士绅似有囤积蚕丝之意,恐误了订单,此事需有人牵头处置。”
话音落下,殿内一片寂静。
大臣们面面相觑。
谁都知道江南士绅盘根错节,尤其是生丝买卖,多是江南官员的亲友在把持,处置此事,无异于得罪江南士绅。
这是费力不讨好的差事。
不少人下意识看向站在文官前列的叶向高。
如果要做成此事,便只有叶向高出马才行了。
这位东林党魁首,虽已年过甲,却依旧身姿挺拔,手持象牙笏板,神色平静。
朱由校的目光也落在叶向高身上。
“叶阁老,你是文坛领袖,江南各州府的官员,多是你的门生故吏,此事交由你处置,最为妥当。”
叶向高心中早有预料,听到皇帝点名,并未推辞。
他上前一步,手持笏板躬身行礼,声音沉稳有力:“老臣遵旨。”
起身时,他目光扫过阶下的同僚,缓缓补充道:
“与西夷通商,非本朝首创,隆庆年间便有月港开海之例,如今陛下只以货物交易,不允西夷驻留,不割寸土,已是稳妥之举。”
“如今国库空虚,辽东需军饷,南海需战船,通商所得白银,可解燃眉之急。
江南士绅虽重利,却也知晓国之大义,老臣愿书信一份,派人前往江南,晓以利害,定能让他们配合朝廷,完成订单。”
朱由校闻言,嘴角微微上扬。
叶向高果然通透。
他要的不仅是完成订单,更是借叶向高的身份,缓和朝廷与江南士绅的矛盾,避免兵戎相见。
若叶向高能凭自己的影响力,让那些士绅放弃囤积蚕丝,乖乖将生丝卖给江南制造局,便是皆大欢喜。
可若是叶向高镇不住场子,那些士绅依旧冥顽不灵,那他也只能动用雷霆手段,派京营南下,连同那些与士绅勾结的官员一并清算。
“有叶阁老这句话,朕便放心了。”
朱由校语气缓和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