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内蠹作乱,外寇寻隙(1/2)
第411章 内蠹作乱,外寇寻隙
天启二年二月下旬。
辽东的雪终于开始消融。
路面被融雪泡得泥泞,混着未化尽的碎冰碴,踩上去“咯吱”作响。
辽阳。
这座辽东镇的中心城池。
此刻虽然还未转暖,当城中已经是非常热闹了。
青石板铺就的主街上,挑着货担的商贩吆喝着“热乎的炒栗子”。
穿着新浆洗号服的军卒三三两两并肩走着,腰间揣着鼓鼓的钱袋,偶尔驻足在布庄或粮铺前,与掌柜讨价还价。
街角的茶馆里飘出茶香,说书先生拍着醒木,讲着上个月收复铁岭时明军奋勇杀敌的故事,引得满堂喝彩。
这般热闹景象,让人很难想象,仅仅一年之前,这里还是另一番破败模样。
那时的辽阳,街头巷尾满是裹着破絮的流民。
他们蜷缩在城墙根下,啃着掺了沙土的糠饼,甚至有饿极了的孩子去扒树皮。
破产的军户们穿着露肘的旧甲,攥着空空的米袋在粮铺前哀求,有的为了活命,只能把年幼的儿女卖给路过的商人。
更有建奴的细作混在人群里,偷偷打探辽阳的布防消息。
彼时建奴的大军一度打到离辽阳不过数十里的奉集堡。
城里的富户连夜收拾细软,雇着车马往山海关方向逃,整座城都透着“末日将临”的恐慌。
这一切的转变,始于天启皇帝登基之后。
朝廷不再像以往那般对辽东“放任不管”,而是大把投入粮草军饷。
先是一次性补发了辽东军历年拖欠的百万两欠饷,让军卒们终于能给家里寄去救命钱。
接着又调拨三万件冬衣、五十万石粮食,解了边防的燃眉之急。
更重要的是,辽东接连打了几场胜仗:
辽东经略使熊廷弼率军收复开原、铁岭,辽东巡抚孙承宗坐镇辽阳稳固防线。
将士们不仅解除了建奴的威胁,还把战线往北推了百里。
陛下的赏赐也跟着下来。
斩敌有功的军卒赏白银、升军衔,阵亡将士的家属能领双倍抚恤金。
连带着辽阳的百姓都沾了光,朝廷免了辽阳一年赋税,鼓励大家开垦荒田。
孙承宗这位辽东巡抚,更是有安民之才。
他带着人走遍辽阳周边的荒地,给流民发农具、送麦种,在城外建了“安流村”,让无家可归的人有了遮风挡雨的住处。
又查核军户名册,把被将领私吞的上万亩军田重新分给军户,还请了老农教大家改良耕种技术。
遇上生病的军户或百姓,他让人在城里设了“惠民药局”,免费施药问诊。
短短一年光景,辽阳的流民少了,破产的军户几乎见不到了,连街头的乞丐都少了。
大家伙手里有了钱,脸上也有了笑模样。
只是这些在刀口舔血的军卒汉子,有许多是孤身一人在辽东戍边,没家眷帮着管钱。
酒肉上的费其实有限,一斤酱肉、一壶烧刀子,撑死了也不了半两银子。
手里突然多了闲钱,就要找着地方。
可城里偏偏有个地方,能把这些糙汉的钱像抽水似的榨干,那便是城南的“满春楼”。
这满春楼可不是普通的酒肆。
朱红的大门上挂着鎏金匾额。
门口的龟奴穿着绸缎小袄,见着穿军卒号服的人就笑着往里面引:
“军爷里面请,新来了江南的姑娘,唱曲儿可好听了!”
楼里分了三层:
一楼是酒肆,桌桌都坐满了人,军卒们光着膀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嘴里嚷嚷着战场上的趣事,唾沫星子溅得满桌都是。
二楼是烟柳之地,丝竹声从雕窗里飘出来,穿绿袄的丫鬟端着茶盘穿梭在回廊,偶尔能看见描眉画眼的女子倚在窗边,对着楼下的军卒抛个媚眼,引得汉子们一阵哄笑。
最隐蔽的是后院的偏房,里面摆着几张赌桌,骰子落在瓷碗里的“哗啦啦”声隔着墙都能听见。
几个军卒围着赌桌,脸涨得通红:
有人赢了银子就往怀里塞,笑得后槽牙都收不住。
有人输光了就拍着桌子骂娘。
龟奴在旁边笑着劝:
“军爷别急,小的再赊您十两银子,说不定下把就赢回来了!”
来来往往的人把满春楼的门槛都快踏破了。
有刚领了赏钱来寻快活的军卒,有做买卖赚了钱的商贩,甚至还有些小吏偷偷摸摸来赌两把。
这般热闹,让人完全忘了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建奴的铁骑还在奉集堡外扬鞭,辽阳城里的人连睡觉都要竖着耳朵听城外的动静。
只能说,这些刀山火海中闯的兵卒,是懂得及时行乐的。
毕竟
省下再多钱,没命去,那也是白瞎。
此刻。
满春楼二楼的“听雪雅间”,与楼下的喧闹截然不同。
雕木门紧闭,将骰子声、丝竹声都隔在门外,只余下室内若有若无的熏香。
那是江南运来的熏香,混着少女发间的脂粉气。
雅间正中摆着一张紫檀木食榻,榻上银盘里码着琳琅满目的辽东特色吃食。
烤得油亮的鹿腿还冒着热气,外皮酥脆的熏熊掌中插着银刀,水晶碟里盛着冰镇的山葡萄,旁边温着的锡壶里,是辽东最烈的烧刀子。
酒液琥珀色,一倒出来便满室酒香。
食榻两侧的软凳上,辽阳副总兵张秉益与参将吴奉先相对而坐,各自搂着一个少女。
那少女们皆是新从山东、河南逃难来的,眉眼青涩,肌肤白皙,一看便知是没开过苞的雏儿。
辽东军卒这一年手里有了钱,满春楼的龟奴便四处搜罗年轻女子,价高者得。
“他娘的!”
张秉益猛地松开捏着少女的手,将手中的银酒杯往食榻上重重一放。
酒液溅出大半,洒在银盘里的熏熊掌上。
“喝个酒都堵不上心里的闷!”
被松开的少女连忙缩到角落,低着头用帕子偷偷擦眼泪。
另一个陪着吴奉先的少女,也吓得身子一僵,手里的酒壶差点摔在地上。
吴奉先见状,连忙放下酒杯,伸手按住张秉益的胳膊,声音压得极低:
“张帅,息怒!这姑娘细皮嫩肉的,可经不住您这般折腾。”
他一边说,一边偷偷瞥了眼门外,确认没人偷听,才继续道:
“属下今日找您,是有件事要跟您商量。
熊经略、孙抚台还有杨都堂,这几日在府衙议事,您听说了吗?”
张秉益眉头一拧,抓起酒壶给自己满上一杯,仰头灌了大半。
辛辣的酒液烧得他喉咙发疼,却没压下心底的不安:
“怎么没听说?
前儿就传出来要换防,说是‘为开春剿建奴做准备’,调山海关的兵来接我的防,还让辽阳左卫去换孙得功的广宁兵。
这哪是换防?
分明是冲咱们来的!”
“可不是嘛!”
吴奉先的声音里满是恐慌。
“您还记得杨涟那厮在蓟镇的事吗?
去年他去整顿蓟镇,查出吃空饷的、私通蒙古的,一口气斩了数十个将领,连副总兵都没放过!”
“蓟镇当时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啊!
如今他来辽东,又带着锦衣卫查了两个月,咱们干过的那些事,他能不知道?”
这话像一把尖刀,戳中了张秉益的痛处。
他可就是副总兵。
呼~
“他娘的!吃空饷怎么了?”
他猛地拍了下食榻,银盘里的鹿腿晃了晃:
“老子手下五千兵,名册上却写着七千,不多报两千,哪来的钱养这些姑娘、开这满春楼?”
“占军田又怎么了?
那些军田荒着也是荒着,老子开垦出来种粮,难道不是为了军里?”
他越说越激动,声音不自觉拔高:
“还有通建奴、卖军械。
去年冬天军里缺粮,老子不卖几批军械给科尔沁部,换些牛羊回来,底下的兵不得反了?”
“孙得功、鲍承先哪个没干过?
现在倒好,朝廷补了军饷,就忘了咱们当初是怎么撑过来的,要拿咱们开刀了!”
吴奉先连忙伸手捂住他的嘴,眼神里满是慌张:
“张帅!小声点!这满春楼里鱼龙混杂,要是被锦衣卫的探子听见,咱们就全完了!”
张秉益喘着粗气,一把推开他的手,脸色铁青:
“完?
老子现在就要完了!
你说,咱们能怎么办?
坐等着杨涟那厮拿尚方剑斩咱们的头?”
吴奉先咽了口唾沫,眼神突然变得狠戾起来,他凑近张秉益,声音压得几乎只有两人能听见:
“坐以待毙,肯定是死路一条!为今之计,只有奋起抵抗!”
“抵抗?”
张秉益眼睛一眯。
“怎么抵抗?咱们手里的兵马上就要被换防了,没了兵权,跟没了牙的老虎一样,怎么跟熊廷弼他们斗?”
“张帅忘了嘉靖十三年的旧事了?”
吴奉先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蛊惑。
“当年吕经搞改革,不也是要拿军将开刀?
最后怎么样?
乱兵占了辽阳、广宁,朝廷还不是只能招抚?
咱们现在也能这么干!”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说出自己的计划:
“第一,咱们立刻派人去联络孙得功、鲍承先、张存仁他们。
都是一条船上的人,他们肯定也怕被清算,只要咱们牵头,他们定会跟着干。”
“第二,换防的兵还没到,咱们先煽动底下的兵卒,就说‘朝廷要拿咱们开刀,连军饷都要收回’,把士兵的火气挑起来。
到时候只要有人带头,兵变一闹,谁还敢来换防?”
“第三.”
吴奉先的眼神变得阴鸷,语气之中更是含着杀气。
“咱们暗中派人去赫图阿拉找皇太极,再去察哈尔部找林丹汗的儿子,许他们好处。
只要他们开春南下攻辽东,朝廷首尾不能相顾,肯定没时间管咱们的事!”
“到时候事情闹大了,朝廷只能像嘉靖年间那样,赦免咱们的罪,还得靠咱们来守辽东!”
张秉益听得瞳孔骤缩,手掌紧紧攥着酒杯,手心出汗。
他不是没想过反抗,却没敢想这么狠的招。
引建奴和蒙古人南下,这要是走漏了风声,就是灭九族的罪!
可一想到杨涟在蓟镇斩人的场景,想到自己攒下的万贯家财、满春楼的姑娘、私占的两万亩军田,他又觉得这是唯一的活路。
“引建奴……会不会太冒险了?”
张秉益虽然已经有了决定,但还是有些心神不宁。
“冒险?现在不冒险,咱们连命都没了!”吴奉先急得拍了下食榻。
“皇太极现在缺粮缺军械,咱们许他一批粮食,他肯定愿意来。
察哈尔部残余跟咱们做过买卖,只要给够好处,他们也愿意出兵!
甚至于,炒那个老狐狸,也是可以收买的。”
“到时候内外一闹,朝廷只能妥协!”
张秉益沉默了片刻,仰头将杯中剩下的酒一饮而尽。
酒液顺着嘴角流下,滴在衣襟上,他猛地将酒杯摔在地上,“哐当”一声脆响,吓得两个少女浑身发抖。
“好!就按你说的办!”
张秉益的眼神变得疯狂,就像是赌鬼一样。
“你现在就去联络孙得功他们,我去安排人煽动士兵,再让人去给皇太极和蒙古诸部送信!”
“咱们不能坐等着死,得跟他们拼一把!”
吴奉先见他答应,脸上露出狂喜,连忙起身:
“好!张帅放心,属下这就去办!只要咱们同心协力,定能像嘉靖年间那样,让朝廷不敢动咱们!”
两人不再管榻上的吃食,也不再看角落里吓得发抖的少女,匆匆整理了一下衣袍,拉开雕木门,快步走了出去。
门开的瞬间,楼下的骰子声、哄笑声涌了进来,又很快被关上的门隔绝。
雅间里只剩下两个少女,她们蜷缩在角落,看着地上摔碎的酒杯,听着门外渐行渐远的脚步声,泪水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
另外一边。
赫图阿拉。
二月的赫图阿拉,比辽阳更冷。
城外的苏子河还冻着厚厚的冰层,寒风卷着雪粒撞在夯土城墙上,发出“呜呜”的嘶吼。
城头上的女真哨兵裹着兽皮袄,依旧冻得鼻尖通红。
可城内的皇宫里,却透着与严寒截然不同的火热。
烛火从早亮到晚,议事的脚步声、争论声、笔墨摩擦声交织在一起,连空气都仿佛被煮沸了一般。
自去年赫图阿拉之围解了之后,皇太极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深夜里,他常常从噩梦中惊醒。
梦里全是明军的攻城锤撞碎城门,熊廷弼的尚方剑架在他脖子上,建州女真的部民四处奔逃,大金的旗帜被踩在泥里的场景。
他心知肚明,明军只是暂时退去,熊廷弼绝不会给大金喘息的机会。
用不了多久,那支装备精良、粮草充足的明军,就会再次兵临城下。
“只要能让大金活下来,我什么都愿意做。”
皇太极不止一次在朝会上这样说。
现在的大金,经历过抚顺、开原的战败,八旗子弟死伤过半,部民流离失所。
若是再按老法子走下去,不用明军来攻,自己就先垮了。
也正因如此,在短短三个月里,他顶着所有旧贵族的压力,对建州女真内部掀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
改革的第一刀,就砍向了“四大贝勒共治”的旧制度。
早年努尔哈赤定下规矩,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位贝勒共同执掌大权,遇事需四人商议一致才能定夺。
可这般分权,在生死存亡之际,只会拖慢决策的脚步。
“如今大金危在旦夕,若还是各自为政,迟早要亡!”
三个月前,皇太极在皇宫议事厅里,将腰间的顺刀“哐当”一声插在案上,目光扫过女真诸贵族。
“从今日起,废除四大贝勒共治,军中、政中之事,皆由本汗决断!若有违抗者,以谋逆论处!”
众人摄于皇太极的威望,不敢反抗。
实际上.
因为死得人够多,如今大金之中,皇太极的嫡系力量,反而占据了大多数。
因此,这些改革推行,比之从前,要容易许多。
那些不是皇太极嫡系的贵族们,心中也知道,皇太极说的是实话,如今大金的命运,全靠他撑着,若是真闹起来,只会让明军渔翁得利。
就这样,皇太极硬生生将大权攥在了手里,为后续的改革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