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22dishuge.com
首页 > 精品推荐 > 全族!供我科举 > 第261章 《秦记酒楼》番外·秦茂才篇

第261章 《秦记酒楼》番外·秦茂才篇(1/2)

目录
好书推荐: 姣姣美人总被强取豪夺【快穿】 教导培训?谁教你这么改机娘的? 七零不做冤大头,下乡赶山娶村花 修仙:记录美好生活 穿越女尊,对象天道包分配 开局成为老登让精神小妹崩 怎么办!高冷首长一亲就红温 暗恋对象又坏又撩,她招架不住 姐姐哭起来,更漂亮了呢 资本家小姐觉醒后,揣孕肚追夫!

我叫秦茂才,我的父亲叫秦怀德,是恩施县白湖村的村长,也是新朝开科取士后,我们那下等县里考出来的第一批秀才。

记得我幼时,他穿著那青布长衫,站在村里那棵大树下,给乡亲们宣读县衙告示,整个人意气风发。

恩施地处偏僻,学识落后,父亲是方圆数十里唯一一个秀才,被附近乡里人视作文曲星下凡。可父亲心气高,总觉得县里的学问到了头,池子太浅,养不出真龙。

於是,在我十一岁,弟弟九岁那年,父亲做出了一个改变我们命运的决定,带著我们兄弟二人,远赴文风鼎盛的武昌府,重新求学。

出发前夜,父抚摸著我和弟弟的头,声音里满是幻想:“茂才,茂山,我们秦家的祖坟,定是埋著文曲星的!爹这把年纪,进取不足了,但你们还小,雏凤清於老凤声!到了武昌,见了大世面,跟著真正的名师硕儒,定能一举成名,光耀门楣!”

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离了层峦叠嶂的恩施大山,坐船,一路漂流而下。当武昌府那高大、斑驳的城墙终於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我被那庞然的黑影镇住了。

车马如龙,人声如沸,码头上桅杆林立,仿佛一片会移动的森林。空气中混杂著河水腥气、货物尘土、还有各式小吃的香味,这是一种与白湖村清冽山风全不同的味道。我紧紧攥著父亲的衣角,弟弟则躲在他身后,只露出一双黑溜溜的、带著怯意又满是好奇的眼睛。

族里对我们寄予厚望。白湖村秦氏一族,凑钱供我们父子三人在府城的销。租住在离府学不远处的小院里。而我是他的长子,自然被他寄予了最殷切的期望。

“茂才,你是兄长,要给弟弟做个榜样。”这是父亲对我说得最多的话。

於是,我的日子便被切割成一块块规整而沉闷的图案。天不亮就被父亲叫起,晨读,洗漱,吃一碗寡淡的稀粥加咸菜,然后便是去城西那位据说很有名望的周夫子家塾听课。

下午回来,父亲要亲自检查功课,督促练字,背诵经文。夜里,一盏油灯点到三更,灯爆了一次又一次,映著和我与弟弟强撑著眼皮、哈欠连天的脸。

可我很快就发现,读书这事,真不是你想读就能读进去的。周夫子讲课,声音平直,像夏日里催眠的蝉鸣。那些圣贤微言大义,那些经史子集的篇章,字都认得,凑在一起却如同天书。

它们像一层雾气,隔在我和那个被称为学问的世界之间。我努力地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可心神总是不由自主地飘走,飘到窗外街市小贩的叫卖声里,飘到幻想中白湖村夏天可以鳧水的那条清凉小溪里。

有时候,晚上听著听著,我真的会伏在冰冷的案几上睡过去,直到被父亲用戒尺敲醒,掌心留下火辣辣的疼。

父亲先是失望,继而是不解,最后是愈发严厉的督促。父亲无法相信,他秦怀德的儿子,身上流著他这个秀才的血,怎么会读不进书?一定是还不够用功!

最先承受不住这压力的,其实不是我,是父亲自己。他满怀希望地去向周夫子请教,去结交府城里的文人,希望能得到指点,寻一条捷径。

可父亲一个下等县出来的老秀才,在那群自视甚高的府城士子眼中,多少显得有些土气。我见过父亲几次从外头回来,脸色阴沉,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坐在窗前,一坐就是好久。父亲眼里的那簇光焰,似乎在一次次无声的碰壁中,微弱了下去。

但父亲不死心。他自己也重新捧起了书本,买了许多新的典籍,什么《四书大全》、《五经精义》、《策论范本》…堆满了我们本就狭小的房间。

族里供的钱,除了必要的生活开销,几乎全变成了这些书。父亲试图自己先吃透,再来教导我们。可学问这东西,到了一定程度,真的讲究天赋和悟性。

科举没有標准答案,死记硬背那些章句,到了考场上,面对那些灵活多变的题目,根本无从下笔。我眼看著父亲对著那些典籍,眉头越锁越紧,有时会烦躁地站起身,在屋里踱步,喃喃自语:“不对,不是这个解法…这里究竟是何深意?”

父亲也去参加过会试,期望能重振旗鼓,给我们兄弟做个表率,但结果无一例外,都是鎩羽而归。落榜的消息传来,父亲通常会把自己关在房里一整日,不吃不喝。

出来时,眼角带著掩饰不住的疲惫和灰败,但看到我们,又会强打起精神,哑著嗓子说:“无妨,爹年纪大了,精力不济。你们还小,前程远大,切莫灰心。”

在我十三岁那年,父亲决定让我们回乡,参加恩施县的县试。县试简单,竞爭也小,用父亲的话说,“先过了这第一关县试,取得府试资格,扎下根基再说。”

回到阔別两年的白湖村,一切都显得亲切而陌生。山还是那样的青,水还是那样的乾净,乡亲们见到我们热情招呼。

那次的县试,我和弟弟果然轻鬆考过,放榜那天,父亲脸上露出了久违舒心的笑容。族人们也纷纷来道贺,说著虎父无犬子、必中秀才的吉利话。祠堂里还特意为我们摆了酒。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条虽然狭窄却清晰的道路在眼前展开。或许,父亲的期望並非遥不可及。

我们回到武昌府参加府试,这是考取秀才的关键一步。结果,兄弟二人双双落榜。那层由县试通过而带来的虚假繁荣,被现实无情地戳破了。

父亲没有说什么责备的话,只是沉默了很久。然后,他拍了拍我和弟弟的肩膀:“一次失利,算不得什么。收拾心情,明年再来。”

明年再来。这四个字,成了我们接下来近十年生活的咒语。

一年,两年,三年……时间像长江的水,无声无息地流淌而去。我和弟弟从懵懂少年,考到了弱冠之年。小院的房间越来越显得逼仄,墙上的霉斑扩大了一圈又一圈。街对面卖炊饼的老汉,头髮都从白变成了全白。

我们成了一个固定略带讽刺的风景:每年县试期回恩施,轻鬆过关。然后回到武昌府接著在府试中名落孙山。周而復始。

父亲的期待,也在年復一年的失望中,慢慢一点点地降低著。最初是天子门生进士,后来是举人老爷,再后来,只剩下一个秀才功名就好。

父亲甚至私下里对我说过:“茂才,只要能进学,有个功名在身,哪怕以后回来接替爹当个村长,或是开个蒙学馆,也算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族里的供养了。”

可就连这最低限度的期望,我们也无法满足父亲。

族里的供给,开始时是充足的,甚至可称丰厚。但十年下来,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这样只出不进的消耗。

我能感觉到,父亲每次回乡去取用度时,面对族老们的笑容越来越勉强,族人的目光中也渐渐多了些別样的东西。是探究,是怀疑,还是…怜悯?父亲的自尊心极强,这些无声的压力,比直接的责备更让他难以承受。

我们的生活也愈发拮据。饭菜里的油星越来越少,衣裳破了补,补了又破,父亲那件最好的青布直裰,洗得发白,袖口和领子都磨出了毛边。

房主看我们的眼神也从最初的恭敬,变成了后来的平淡,甚至在年关时节直接要欠的房钱。

那一年,我十九,弟弟十七。府试再次失利后,我们回到小院,气氛沉闷得能拧出水来。弟弟秦茂山,那个小时候跟在我屁股后面、眼神怯怯的男孩,已经长成了一个沉默而眉宇间带著隱隱叛逆的青年。

一天下午,父亲冒著大雨从外头回来,像捧著珍宝一样,怀里揣著买的一套新版《四书大全》对我们说:“为父打听过了,这次主考的学政大人,最重朱子注释!这套书是武昌府能找到的最全、最新版本,我们从头再来!”

话父亲还没说完,弟弟茂山猛地站了起来。脸色涨红,胸口剧烈起伏:“读!读!读这些有什么用!”

几乎是嘶吼著,声音带著哭腔,“快十年了!爹!它们除了吃掉村里的钱,吃掉您的指望,还能干什么!”

父亲啪的一嘴巴打在弟弟脸上,然后就那么看著我和弟弟,只是身形佝僂了下去。

我站在一旁,手脚冰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那一刻,我清晰地听见了某种东西碎裂的声音,在我们三个人之间。但父亲依旧督促我们读书。

直到我二十一岁这一年。我和弟弟,从童子考到了青年。父亲回到村里,看著摊开的帐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著十年来的每一笔开支:某年某月,支取银钱若干,用於束脩;某年某月,支取银钱若干,用於购书、房钱、日常用度…最后一行,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旁边是一行小字注释:白湖村秦氏宗族公帐,现存:无。

父亲回到府城,走到书房里,默默地拿起我和弟弟用了十年的考篮。那考篮是竹篾编的,边角已经被磨得光滑发亮,里面装著毛笔、砚台、墨锭,还有几本我们翻烂了的、划满了密密麻麻批註的典籍。

父亲没有看我们,只是低声说了一句:“走吧。”而后开始收拾书籍和物品,我和弟弟对视一眼,默默地跟在父亲身后帮忙收拾。

在收拾行李回白湖村的码头上,我停住了脚步,说道:“爹,我不想回白湖村,我想留在武昌府闯荡。”父亲只是停留了一会,尊重我的选择,给我留了他身上仅余的钱財,三贯铜钱。让我在府城注意安全,实在不行,就回村里。

父亲和弟弟的身影,混入码头熙攘的人流,最终消失不见。

我独自站在原地,手里攥著那三贯的铜钱。江风依旧带著水汽吹拂,只是再无人为我遮挡。

回白湖村?不。那意味著承认十年苦读是一场彻底的荒唐,意味著我要在族人复杂的目光中,接过父亲曾经的角色,守著那几亩薄田,重复祖辈的轨跡。我不甘心。这武昌府的繁华与冷漠,它吞噬了我少年的梦,难道就不能给我一条別的路走?

我在江边站了很久,直到夕阳將江面染成一片破碎的金红。转身,我走向与归家相反的方向,走向这座城市的深处。

最初的落脚点,是码头附近最嘈杂、最混乱的大通铺,一夜只需几文钱。呼嚕声、汗臭味、蚊虫的嗡鸣,还有同铺那些脚夫、船工们口无遮拦的谈话,构成了我新生活的底色。

那三贯钱,我不敢轻易动用。每日只啃最硬的粗麵饼子,喝江里打上来的生水。如今,才真正尝到生存二字的滋味。

我必须找一条活路。码头上扛包,一天下来,肩膀肿得老高,挣的铜板却只够当晚的住宿和一张饼。

这不是长久之计。我留意到,码头往城里走不远,有一家名叫醉仙居的酒楼,三层楼阁,终日客流不息,门口的伙计迎来送往,嗓门洪亮。或许…那里需要人手。

我鼓起勇气,找到醉仙居的后门,对著那个正蹲著像是管事模样的人,说明了来意后,塞上了父亲给我留下的所有钱。

那管事抬起眼皮,上下打量我几眼,便挥挥手:“留下试试吧,管吃住,没工钱,干得好三个月后再说。”因为我读过书,会算数,而且面容端正,眼神也还清明。

就这样,我成了醉仙居最低等的学徒。

我的床,是后院柴房里用两条板凳搭起的一块旧门板,上面铺著些乾草。凌晨三点,星子还亮著,就会被管事的吼声叫起。

挑水,要把后院那口大缸挑得满满当当,肩膀从火辣辣的疼到磨出厚茧。劈柴,要劈够一天所用,虎口震得发麻,打扫,前厅的桌椅要用硷水细细擦过,不能留下一丝油渍,地板要扫三遍再拖两遍,直到光可鑑人。

早餐时,我要给师傅们,掌柜的端洗脸水,晚上要端洗脚水。后厨忙起来,我被叫去洗菜、切葱姜蒜,只能碰那些最不值钱的边角料,真正的鱼肉掌腥,我连砧板的边都摸不到。

午市和晚市,是真正的考验。端著沉重的木质托盘,上面放著滚烫的菜餚,在拥挤的食客和奔跑的伙计间穿梭,既要快,又要稳,还要腰要弯。

我亲眼见过一个学徒因为洒了一盘红烧肉,被罚光了三个月后本该发的第一份微薄月钱,还挨了管事一顿藤条。

我咬著牙,把所有之乎者也的脑子清空,全部用来装酒楼的规矩。我默默地背:添酒叫续琼浆,打包叫裹食...

见著穿官服的,要躬身喊大人,声音要恭敬。见著锦衣华服的,要笑脸迎上去喊爷,態度要热络。

即便是对那些穿著寒酸的穷书生,也不能怠慢,谁知道这里面会不会有下一个高中了的老爷?后厨忌说糊了、漏了,前厅绝不能议论客人的长短。这些,都是用一次次惩罚,硬生生刻进骨子里。

我比任何人都用心。因为我知道,我没有退路。

当別的学徒在偷懒、在抱怨时,我在心里默记菜名和价格:清蒸鰣鱼,七钱银;蟹粉狮子头,五钱银…我在观察那些老伙计如何引客入座,如何应对挑剔的客人。我甚至在收拾碗筷时,偷偷看客人剩下的菜餚,揣摩后厨是怎么搭配、怎么调味的。

一年多的杂役生涯,磨掉了我的书卷气,手上添了无数细小的伤口和厚茧。

但我心里那点不肯认输的火苗,反而在压抑中烧得更旺。我开始被允许接触一些更核心的活计。比如,学著写点菜单。

当我把那份用工整小楷书写的菜单递给掌柜时,他明显愣了一下,多看了我一眼。这眼神,让我知道,我过去十年並非全然徒劳。

第二年,我终於通过了苛刻的满师考核。能独立接待一桌客人,从引座、点单、传菜到结帐,一丝不乱;能准確辨认十种食材的新鲜度,能默写出醉仙居所有的菜目和价格。

我给带我的师傅,那位最初让我留下的管事,恭敬地办了一桌谢师宴,用我攒了许久的月钱,买了两斤肉,一壶好酒。

师傅喝得满面红光,回赠我一条乾净的围裙和一本空白的记菜簿。摸著那本粗糙的簿子,我知道,我总算在这行当里,磕磕绊绊地,扎下了一丁点根须。

出徒之后,我成了醉仙居的正式伙计,月钱从几十文涨到了三百文。

我选择了留在前厅。这里更能接触人,观察人。我开始有意识地记忆客人的偏好。那位胖胖的王员外,爱喝温过的黄酒,每次来必点一道清蒸武昌鱼。

那位清瘦的李举人,口味清淡,最爱素炒豆苗,而且座位一定要靠窗。我把这些琐碎的信息,偷偷记在那本记菜簿上,下次他们一来,我便能抢先一步,报出他们心仪的菜式。

这种被记住的感觉,让客人们很是受用,赏钱有时也会多给几个铜板。

我不赌不嫖,省吃俭用,每一文钱都算计著。月钱除了最基本的销,全都仔细收好。我知道,这点钱距离开一家酒楼,如同杯水车薪,但这是我唯一的积累。

五年伙计生涯,我从生涩到熟练,因为识字、算帐快,偶尔还能帮掌柜核对些简单的帐目,渐渐得到了些信任。

后来,我被提升为前厅的堂头,手下管著三五个学徒和新伙计。我要安排他们轮值,处理一些小的纠纷,比如客人抱怨菜咸了,我要陪著笑脸道歉,然后小跑著去后厨协调重做一份。这锻链了我的耐心和应变能力。

我也开始有意识地积累人脉。王员外生日那天,我自掏腰包,让后厨给他下了一碗长寿麵,面上还臥了个荷包蛋。

王员外很是惊喜。我跟送菜的周老三熟了,会悄悄把他带来的最新鲜的青菜推荐给採买,让他能卖个好价钱,他也投桃报李,有时会给我留些便宜的时令菜,挣取差价。

甚至去衙门帮掌柜送商税时,我也会跟税吏客客气气地多说几句,混个脸熟。

我在醉仙居一共待了八年。从学徒做到了二掌柜,我摸透了这家酒楼几乎所有的门道。我的客情簿换了好几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信息。我的积蓄,也慢慢从几两银子,攒到了一百多两。但这远远不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通过一个熟客的介绍,得知城西一家经营不善的中等酒楼要转让。那家酒楼位置不错,靠近码头,但管理混乱,口碑一般。

东家急於脱手,开价不算太高。我的心猛地跳了起来。我知道,这可能是我等了多年的机会。

我辞去了醉仙居的职务,用全部积蓄,加上想办法从几个信任我的老主顾那里签下契约,合伙盘下了酒楼,如果一年盈利达不到一百两,则没有分红,盘下了酒楼,取名白云酒楼。

盘下酒楼时,我已年近三十。从二十二岁在汉江边目送父亲离开,到拥有自己的立锥之地,我了近八年。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接下来的几年,我既是东家,也是掌柜,更是伙计。我亲自站在门口迎客,亲自核对每一笔帐目,亲自去市场挑选食材。

我把我积累的所有客情都用上了,想办法请来了几位在醉仙居时就相熟的老主顾,给了他们最大的优惠。我根据码头上南来北往客商的需求,调整菜式,增加了些分量足、味道重、出菜快的菜。我跟周老三等老供应商谈好了更优惠的长期合作。

我几乎住在了酒楼里。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和伙计一起打扫,深夜算完最后一笔帐才能歇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英灵召唤:开局一个碗都没人选? 诸天入侵一人之下世界 开局停职?我转投纪委调查组 高武纪元:开局悟性增幅十万倍 同时穿越:白嫖的正確打开方式 我只想熬死你们,別逼我打死你们 抗战之这个杀星才9岁 龙头至尊 疯癫1960:街溜子带偏四合院 重生归来,冷眼扫渣
返回顶部